http://www.ithome.com.tw/news/105655

Apple Pay、Android Pay、Samsung Pay,而這些科技公司的角色是Token Requestor
他們必須和可以轉換代碼的機構來串接,這時候有三種可行方式
1 透過Visa、MasterCard或中國銀聯這種提供支付網路的國際組織串接後,再由國際組織與發銀卡行串接,來完成一筆交易的授權流程
2 受EMVCo核准的TSP業者串接,由TSP業者與發卡銀行串接。而這個進行代碼轉換的組織可以是Visa、MasterCard、中國銀聯這類的國際組織,也可以是經過國際晶片卡發卡組織EMVCo驗證過的TSP業者(Token Services Provider),不過截至昨天(2016-04-29),目前全球還沒有業者申請成為TSP業者,因此,採用Token代碼化服務的支付如Apple Pay,目前在全球其他地區也都是與Visa這類的國際組織串接,如不久前進中國,便是選擇與中國銀聯合作。
3 直接由發卡行自己來做代碼的轉換,中間不再透過國際組織或是TSP,不過前提是發卡銀行必須要建置這樣的系統
===
http://technews.tw/2016/04/30/about-apple-pay-taiwan/
但不少業界人士表示,央行理由很牽強。業界人士反駁說,「Apple Pay 和 Uber 根本不一樣。Uber 收單不在國內,消費者那筆交易被認定為國外消費,會有海外交易手續費,但 Apple Pay 不是這樣,交易必須透過國內收單行,資料完整。只是中間有一段資訊流會經過國外,但整個錢的清算跟資訊流,都在國內,追蹤並不困難。央行是否搞錯了?」某業者說。
===
我覺得應該是誤會。使用apple pay給賺走的應該只有發卡銀行與apple pay之間的手續費拆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