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路中間的黃色塑膠管 是避免對向車吃過來的
例如財茂之前幾個彎 立塑膠管後 low side的人比以前少很多了
去問問常追焦的朋友就知道
反光板 在茶葉蛋往回(往台北)到坪林前 好幾個下坡大角度右彎
這種反光板可以提前告訴妳 何時準備進彎 彎道的幅度如何
尤其深夜下雨起大霧視線不良的時候 大燈對潮濕路面根本沒有反射作用
幾乎都是靠反光板與貓眼石尋找路線
沒有什麼肢體障礙或是夜盲症 所以騎車對個人來說比開車舒適又快速
通勤北宜這麼多年 感覺就只是自然的身體做出反應
常年下來 其實 大車/重機/小車/單車/居民/警察 早就有不必言喻的默契
哪裡可以快 哪裡該慢 哪裡該讓一下後面的車
會車時點個頭 超車時揮個手 進村莊時收油門 基本的禮節 常走的都懂
"馬路" 當初的初衷就是快速與舒適的到達地點
這條公路的彎曲與傾斜不是他的錯 是我們向大自然借這條路
問題是出在使用馬路的人 駕駛的態度 與操控的技能
我還記得從雲海國小上去直到千島湖那段上坡
多年被重車菜車摧殘的破碎路面 某天突然修好鋪平了
不用被震得手麻屁股痛了 不用半年換一次前叉油了
不用擔心轉彎遇坑洞被外拋到對向去了
女朋友坐後座也不再抱怨連連了
心裡居然真的有股感動..
我還是想說 標線與水溝蓋已經夠危險了
加上減速條與跳動路面 更危險
如果網友您認為那些用油漆畫的凹凹凸凸 可以讓用路更安全
那可能是您不常或不太會騎車跑長途
對騎車的自由與轉彎的樂趣也無法領會
您還是可以繼續堅持您的看法
畢竟回到現實也不會因為我們的爭執而改變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