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智庫蘭德公司發表「台灣空防選項:根據操作開支與效益的評估」報告,
建議我國大幅縮減戰鬥機數量,改買防空飛彈代替。對此國內專家認為,
蘭德報告過度偏重防空攔截,忽視戰機的多功能特性,
可能是為華府至今不出售F-35與潛艦找理由。
蘭德報告指出,目前台灣每年軍費中,超過10%花在養戰鬥機。
但面對中國大陸快速增強的彈道飛彈、巡弋飛彈與戰鬥、轟炸機,
各機場可能在幾小時內就被癱瘓,戰機不是被摧毀,就是無法再出動。
報告也指出,解放軍已獲得殲16(殲11B加裝新式AESA電子掃描雷達),
配屬霹靂15空對空飛彈,性能達到「第4.5代」水準;
台灣必須有F-22、F-35等第五代機種,才能夠以質克量。
但目前美國政府連F-16C/D都不賣,更不可能提供F-35。
報告因此建議,將幻象與經國號戰機都除役,只保留剛經過改良、
同樣換裝AESA雷達的F-16。並提出幾個選項進行分析比較,
包括現有140餘架F-16全數保留,或只保留50架。
裁減戰機省下的成本,用來增購更多防空飛彈,包括美製愛國者3型,
以及國造天弓2、3型。但如東引、淡水現有的固定式天弓基地,必須改為機動部署,
否則必定第一波就被擊毀。報告還建議引進美方新研發的IFPC-2車載防空飛彈系統,
組成「防空排」以強化野戰防空。
對此,前立委林郁方說:蘭德是與美國政府關係密切的重量級智庫,
某程度會代表美方看法。本篇報告的盲點在於,過度只提防守而忽略攻擊,
甚至僅偏重防空攔截。美方專家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
如此立論多少是替不出售F-35或潛艦來開脫。
「軍事連線」雜誌主編陳維浩認為:如果單就防空攔截,飛彈的效益的確較高,
但是相較於可執行多種任務的戰鬥機,飛彈角色單一化。一旦戰爭爆發,
空軍仍須執行先制攻擊與登陸嚇阻,飛彈無法取代。
「軍情與航空」網站版主施孝瑋表示:戰鬥機數量不宜大砍,可以適量精簡,如果真要
縮減,應從幻象2000戰機著手,因其僅能擔任防空一項任務,操作成本又偏高。
國防部官員則指出,在尚無法獲得F-35情況下,保持空軍現有戰機能量,
並增加機動防空飛彈系統,比較符合實際需求。
這種建議.....根本是腦殘阿
如果只是單純砍掉幻象2000-5就算了
居然還建議IDF也全部砍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