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老老濕
要從AT-3發展為A-3,其實並不只是直接改為單座那麼簡單
AT-3純粹是教練機,結構上雷鳴機在很多地方要做局部加強,甚至在設計之初就做了很多不管是材料、結構的設計都已經不一樣了,另外A-3加了一門三零機砲在機身下方,又為了捨去一個座位改為油箱還要加上彈艙,所以雷鳴機的座艙比AT-3提高了許多,也因此航發中心要做很多風洞試驗、還有很多武器系統的拋投試驗等等。
雷鳴機必須加裝防彈鋼板、油箱也要做防爆處理,很多零件也從AT-3的鋁合金改為不鏽鋼、甚至鈦合金,因此加工的情況也不一樣。至於那門30公厘機砲,更是設計團隊的一大挑戰。
30機砲在發射的時候,每一發砲彈都超過1公斤,發射時會有很多後座力,而且還有硝煙排洩等等都要考量;不同武器系統不同重量,都只有一位飛行員在上面操作,所以每個地方的考量是完全不一樣;AT-3教練機和A-3雷鳴機,幾乎是完全不一樣的飛機。
|
這位兄台專業的 !!
即便是漢翔自己提的IDF部訓機方案都還要大改很多東西
更不用提要從AT-3 > AT-5. 就上次展場那個低速風洞模型來看
也就還初期設計階段.
細部設計、應力分析、後勤供應鏈選商、衛星工廠生產線建立、組裝投產、部隊成軍
假設現在偷跑到後勤供應鏈了, 最快最快要等到4~6年之後我們才會看到
更別提現在還在外購、自製吵翻天
我看乖乖先看F-5E/F延壽案能做到什麼程度再說
國家現在目前剛好進入軍購作業款項交付期
光是空軍 F-16/ P-3C , 陸軍 UH-60M/AH-64E
這幾款弄下來一年沒給個100億很難
科研經費就別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