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隨風浮雲
你去看一下雜貨店的米袋吧!,那個可以防潮?
稻去殼後就不是隨便處理? 這個問題你可以去看一下分裝廠,我保證很多都是隨便處理的。
你不知到米倉有一定乾燥處理,台灣潮濕,沒維持乾燥難道你常吃發霉的米飯?
這個我知道你看到的一定有處理,我看到的都是沒處理比較多,不然米為什麼會生米蟲,為什麼婆婆媽媽要去雜貨店買散米,而不喜歡買超市的包裝米。
你只是看到玉米的問題,你要不要去各家真的有在做果汁的工廠看看,你吃下去的果汁是拿什麼等級的水果來做的?
|
散米是在碾米店買,不是雜貨店。我鄉下長大的,也不會在雜貨店買。
然後雜貨店的流通率與量拿了類別原料廠,不當類比。
拿加工食品與果汁來類比糧食,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果汁連純化學調製都可以吃。
如果有一天連糧食都可以無中生有,那到時自然會有它的規範法規。
目前未加工過的農產與糧食,都有一定的規範,例如農藥殘留等等,
糧食原料進口國內或外國都有規範,這個就無需討論了。
如果覺得立法的立意是錯的,認為頂新用飼料油,地溝油是沒問題的,
也難怪臺灣廠商不知思進,老是用爛水果消毒殺菌過後就成食品給人吃
至今還不覺得這樣需改進,也難怪大腸癌會要躍上排行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