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隨風浮雲
不知道你跟農夫直接買的米(雜貨店的散裝米),那一包米會溫度濕度維持,連種田的作業員(雜貨店的老闆)進倉庫(農田)服裝鞋子都得專用。
依你上述結論:台灣農夫種的米都是不是食品等級了。
我確定的是農夫在路邊採收的米,如果是直接在大馬路上曝曬,一定是從採收,篩選,處理,倉儲,運送,包裝.....這些有的沒的過程,都是當飼料的可以戶外堆一座山,管他落塵。
|
你是分不清稻穀和米的不同吧? 包裝過哪就是防潮了,要不呢?還是你家吃米是用米倉堆?
稻去殼後就不是隨便處理,還是你家吃的米還在外面堆曬,不放室內袋子內或米缸?
然後隨便倒在地上,穿著踏過豬屎的雨鞋也直接可以進米倉踐踏?
當然,買回家你要怎麼保存,不在乎潮濕,放到發霉,這就是個人喜好了。
你不知到米店米倉有一定乾燥處理,台灣潮濕,沒維持乾燥難道你常吃發霉的米飯?
還是你們買到特別飼料米來吃,這就不清楚了。
玉米和黃豆一採收乾燥去莢剝粒後處理就開始有分別了,你大概沒看過飼料倉庫不足前,
加工區內露天堆放玉米,有時防雨直接蓋帆布而已。
遇到發霉不嚴重,還不就是乾燥機過後就直接打碎混進去當飼料。
我是不會去飼料廠買回來當糧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