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Axel_K
你這樣為CF die casting背書,也未免把話說太滿了點。
一篇連對比測試數據都沒有的文章,也沒有實際運用零組件部位說明,就可以讓你相信用它設計主要車架沒問題?
前面Yamaha YZF-R6人家都說,這個frame可以進一步減輕重量「因此,遇上撞擊時,即使衝力不大,車架仍可能斷成兩截...」。
人家Yamaha這個技術研究多久,十幾年來,從尾架慢慢才進步到主車架,都還提到對撞擊的考量了,你一下就來個「強度上我想是無須懷疑」?
就不提Yamaha考量進一步減輕重量(這只是其中優點之一),此前面P&W也提到,GGR弄成整車鋁合金,重量卻比人家重,
這是哪門子技術? 還是GGR獨門技術凌駕在Yamaha 之上?如果是,我閉嘴,算我無知。
Die casting 鋁合金組件用在車上多得是,也用了N年了,除了重量,最主要是考量它的成型技術。
成型技術可以大大降低件數與組件組合,並可以進一步使設計更自由。鋁...
|
我講的是關於鑄造鋁合金車架的現況, 可不是單指GGR那個鋁合金車架
現在就是連FZ6, CRF, YZF這些街車越野車的車架都用上CF鋁合金車架, 還是這些車遇到坑洞都散架了?
SV650 2gen, 2003年就上市的街車
http://global.yamaha-motor.com/news/2003/0821/fz6.html
FZ6也是從03年就開始用上CF鑄造車架了
TMAX500的骨架也是CF鑄造鋁合金做的
這些街車都跑多久累積多少里程了, 真的那麼容易碰一下過個大坑就斷車架早就全世界recall賠不完了
總不是拿一個GGR的例子就要對鑄造工法或是鋁合金材料說三道四了吧?
照閣下的原話"一篇連對比測試數據都沒有的文章,也沒有實際運用零組件部位說明,就可以讓你相信用它設計主要車架沒問題?"
CF cast的車架R6至少從03年正叉版本就開始用了, 如果這個"仍可能"的fear factor這麼大好歹閣下也找幾個斷車架的實例來佐證咩
衝力大了鋼管車架也會斷, 那是不是鋼管車架也不要用了? 如果天下的事情都要做到100%可信賴的話那大概沒什麼東西可以用了?
GGR摔一個四分五裂那是GGR的問題, 怎麼可以直接連結到"鋁合金鑄造車架"是有問題的? 甚至連結到什麼車輛大小跟適用工法的關係?
P&W講鋁合金沒有撓性只能用鋼性硬幹
那為何
http://www.ibike.com.hk/01_bike_rep...yama/r1/00.htm?
"新車架的縱向剛性維持不變,但橫向剛性則稍為調低。"
"但透過改動車架不同部份的厚度,令到06年R1車架的抗扭快取得更佳平衡。經過幾千小時的賽道和道路反覆試車,發現在主車架近鵝頸部份的剛性輕微調低,調低下眼鏡位置和修改引擎連接上車架的部份,會令轉向時會有更敏捷的反應,但不會影響高速行車時車架的穩定性。"
所以我是不是一開始就說了, 重點是設計?
拿一個個案迴避設計然後去否定一個被廣泛應用的工藝, 這邏輯很怪啊
同樣的邏輯謬誤也出現在P&W對於GGR輪胎的指控上
你要講GGR上面的那顆12吋配胎不好我沒有意見, 但是直接展延成講選用12"這個規格爛那就是笑話了
我也對GGR整個solution不是很以為然, 但不表示可以亂罵一通
講軸距講配重聽起來貌似都有些道理, 但是GGR試車活動人家全電門到處噴有出問題嗎?
如果對一個可能是性能包絡線以外的問題窮追猛打不是很無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