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機油大盤商9
陽春麵
用的是廣東仔麵 也就是所謂的外省仔麵 麵體薄寬 有點厚度 常搭配雞架大骨湯頭 佐點韭段或是豆芽 然後淋點清油紅蔥
切仔麵跟犇仔麵基本上是一樣 "切"是台語動詞 抖麵的動作 擔則是攤子頭的意思 但是比較講究的 會把這兩種分成南北不同的麵 其實在我眼中也是不一樣的表兄弟
切仔麵(北部麵) 起於三重蘆洲 大部份用的都是黃麵(也就是油麵) 麵體圓長 抓一把放進竹簍於滾水中抖叫"切" 然後湯的常搭大骨或是煮肉的湯 佐點韭段 豬油蔥 加片肉片 蘆洲有好幾家切麵店都蠻有名的 每家也都說是源頭正傳 XDDDD
至於擔仔麵(台南麵) 就是擔仔麵的海鮮版 精緻版 印象中好像發於水仙宮附近 跟切仔麵麵體一樣 湯頭大部份以是豬骨 有的還會用火燒蝦頭殼熬湯 比切麵豐富的是麵裡會多了火燒蝦仁 魯蛋(或魯丸) 魯肉(肉燥) 吃的時候還要加點蒜仁南部特有白兔牌烏醋解膩增香
以...
|
哇喔 難得第二頁就看到正確解答
不過擔仔麵在北部有些也是油麵
北部
陽春麵 細麵或方麵 肉燥搭韭菜或豆芽菜
切仔麵 油麵 肉燥 肉片 韭菜or豆芽
擔仔麵 油麵or方麵 滷蛋 有些會有肉片甚至其他內容 肉燥 韭菜or豆芽
意麵 意麵(方麵+鹼) 肉燥(跟上面肉燥不同) 韭菜or豆芽
湯頭要看店家 因為大骨或肋骨熬湯 成本不低且花時間
有些肉燥油蔥就草草了事
基本上這幾種麵其實蠻類似 肉燥也不一定每家都放 有些切仔擔仔沒肉燥
下麵有沒有功力 就是要看陽春細麵 或者麵線 這兩種麵才是真功夫
意麵有鹼 少吃 應該說 只要麵QQ的 乾燥後不是脆脆一段一段
不是有太白粉就是有鹼 北部一堆不肖麵條亂加食品添加物 有些還苯甲酸香納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