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怎麼回事
這二天看了一下新聞,發現我的觀念似乎有誤
我一直以為電子業是支撐台灣的經濟主體,可是這二天有人說營建業才是
營建業倒了,台灣就垮了? 
還有人說營建業產值佔了台灣65%的比重(雖然我是懷疑啦)
有沒有比較有概念的網友說一下
另外,我沒打出來是誰說的,是不希望扯到政治,希望大家從標題就事論事 
|
我覺得都算
電子產品可以輸出海外, 房地產可以嗎?
一個是在內部, 一個是對外, 一個是量大, 一個是利潤高
兩者背後的供應體系都很大
有人說營建業才是: 大概每個經濟學老師都會說"房地產是經濟的火車頭"
坦白說 我很不喜歡這句, 那就猛灌房地產,一坪三百萬起跳經濟就會好?
如果有一坪三百萬的店面, 租金要怎麼打?店家要賣甚麼才能賺錢?
所以說會講這句的人, 不代表了解這句話的意思
我說說我的想法: 房地產是經濟的火車頭這句話是對/也是不對的
對的地方: 房地產背後需要鋼筋水泥玻璃木材等等很多,還有人力 設計 各式機具
跟手機一樣, 要買很多電子零件, 才能做出手機
是一條龐大的供應鏈, 代表很多產出及工作機會
不對的地方在於跟柯p的想法癥結一樣: 房地產不能不好不然經濟就完了, 他把房地產當作病因,
其實房地產好或者不好是一種結果/症狀
不管怎麼包裝 始終一句話:
房貸的支撐最終是月薪
各行各業就業市場好, 大家薪水高, 房子就有人買/或買比較->房地產就好
各行各業就業市場不好, 大家沒錢, 房子就沒人買/或買比較便宜的標的物->當然就是不好啊
要經濟正常的好起來, 必須透過提高薪資 降低就業率, 讓更多人能買得起房子
房地產就會好
如果跳過"提高薪資 降低就業率"的階段, 意思就是房地產只是少數人在左手換右手&限量輸出&炒作(就是吃大便的理論), 現在建案就是這樣, 僅有一部分人在買賣, 很多也不是買來住的,
就是當貨幣在用
然後這個貨幣越用面額越大? 不會很奇怪嗎?
拿一百塊出去買東西, 老闆收到後會變成一百五........
不能直接把房地產當作拉舉經濟帳面數字的關鍵在於:
因為房地產在漲的速度遠大於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