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MyViolin28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15
文章: 0
引用:
作者MPEP
請問小星星變奏曲?

小星星變奏曲

莫札特的曲子 改自法國歌曲媽媽請聽我說 以此作12種變奏

恩.... 剛好是我個認覺得比較無聊得一種曲子類型

所謂變奏曲 是德奧系音樂家常常使用的一種手法 從某一種角度來講 他非常的 言之無物 非長陳舊的一種手法

特別是為了變奏而變奏 這對現代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在古典或者浪漫時期 是一種很基礎 每個音樂家必備的手法

但是不代表這種手法有什麼特別有價值之處 白話一點說 變奏非常類似於中文中的咬文嚼字

用文字來舉個例子 就好像原本的主題是"你好" 接著變成"這位先生您好" 再來是"您好這位先生" 又變成"先生你今天好嗎"

如果從一個音樂家的角度來看 這種手法比較像是作為延伸內容 填充內容的方法 不是什麼高明的事 是沒有靈感時 一種填充的手段

就好比一個作家 文章內容字數不夠 開始找一些東西去撐字數或章節 一樣的道裡

一個音樂的旋律 適當的變奏確實會造成新的樂趣 如同貝多芬 大概只有他的變奏最具有藝術價值 比較少裝飾性的


回過頭來看小星星變奏 為了變奏而變奏 寫了一整首12種變奏 在我來看真的就是一種累贅

在比較近代的作曲家中 許多已經發現變奏的乏味 對這種手法棄之不用

就拿德布希來說 關於德布希 有一個軼聞 相傳有一天德布希跟他的朋友去聽貝多芬 聽到某一個段落之後 德布西忽然拉著他的朋友要跑 朋友問他為什麼要離場

德布希說 快點走 最可怕的部分要來了 對 就是那攏長的變奏要開始了!!!

事實上德布希的音樂 也一定程度證明了 脫離了德奧系統那種不停使用一個主題變奏的作曲方式 曲子也完全可以做成 甚至更具靈性 少了人工與不流暢的感覺


好 前言說到這邊 關於變奏 有機會可以開另一個主題說 就先回頭看看小星星變奏曲


第一段平鋪直述 是耳熟能詳的小星星 熟悉的旋律 大致上就是以德奧古典時期浪漫時期的自然大調音階組成 素材上已經很貧乏 但考量到他是一首歌謠 所以這也不是問題

再看看他的和弦結構 大概很基礎的I IV V I 這四種和弦 排列上也相當平凡 音響上更是單純 除了屬七之外連七音和弦都沒有出現 沒辦法 那個時代就是如此 第一段算是最直白簡單的主題呈述


再來第二段 也就是第一個變奏 只不過就是把旋律加上 上下方向的倚音 基礎到爆炸的一種手法 倚音倚音 除了倚音還是倚音 最後應用了一些和弦琶音 任何一首歌旋律都可以這樣做的

接著第二變奏 換低音部倚音

第三變奏 旋律變化成三連音

第四變奏 低聲部和弦琶音

後面幾種變奏大概了不起最大程度就是增加了一些對位旋律罷了 我在寫下去也是乏味 看的人也乏味


這首歌 其實比較類似於莫札特的一個練習課本 這真的是練習課本等級 莫札特本身是音樂性非常好的一個天才 不可否認 但台灣的聽眾有一個盲點 就是不敢批判

莫札特音樂確實有佳作 但不意味著每一首都是佳作 類似像這種曲子 其實只是練習習作 主要是因為莫扎特的名氣 讓許多人誤以為是佳作

事實上 莫扎特時代的作曲 不論在素材(簡單的自然大小調)還是手法(完全的功能和聲) 相較於後世 都非常的簡略

他之所以偉大 是因為在那樣時代這種寫作已經是具有開創性並且高度成熟 是具有紀念價值 並不是實際上的技術價值

這麼說好了 就好像發明汽車那個人 可能名留青史 非常偉大

但是你要一個現代的工程師 用當代理論與技術去分析那第一台被發明的車子 有何偉大之處 可能結果會很不堪 因為技術上 早已落伍百年 所謂的偉大的是指紀念價值罷了
舊 2015-10-07, 11:09 AM #6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yViolin28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