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吳那一方的想法很簡單
當初政府開放一百多台電視台就應該有電視產業配套措施,不然就會變成僧多粥少的情況
加上沒有一個真正有效的收視率調查方式,只能遷就尼爾森的調查,而尼爾森的收視率調查一般都是低收入戶,理論上無法反映全體真實的情況
雖然明知尼爾森的收視率可能有問題,但問題是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收視率取樣
就變成只好遷就他來調整節目內容,畢竟****商是看收視率來發錢的
政府沒配套+尼爾森就變成了現在電視台的情況
說穿了還是為了錢,錢不夠想做的事都做不了
而最近幾年情況又每下愈況,只能寫個慘字
因為電視台也覺得與其花錢製作節目,不如買國外的來的划算
尤其是中國跟韓國的綜藝節目大舉入侵
在這樣的情況下,能改善的首先就是跟大陸的對等條件
以前是不開放對岸節目進來的,而現在開放了,還來這麼多節目
那是不是能在跟內地的經貿談判中加入電視節目一項?
如果不能,那是不是應該阻止對岸節目入侵,別讓電視圈的慘況雪上加霜?
說穿了,就是政府做事常常沒想到後果,事情發生了也沒想要去改善
就算要改善結果出手方式往往讓人傻眼
不論藍綠,政策常常沒想到長遠的發展方向,總是炒短期支票
畢竟下次選舉時能拿出來炒的也就是短期支票,選不上誰管你長遠發展方向?
長期支票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對方揀去當政績了,豈不蠢死
至於馮的打高空言論,就懶的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