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xx123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r 2006
文章: 631
僅是個人賞後心得 ......

在吳與馮未上節目之前 . 已估算到雙方能力差距過甚
節目進行中 . 人的局勢更讓馮的態勢劣化
雙方鬥爭背景資源沒有勢均力敵 + 就沒有口語角力的峰迴路轉 = 其實整場沒有什麼精彩的可看性
馮已篤定必輸 ..... 這是雙方立位不平等的戰爭

1. 專業熟稔領域
吳宗憲為綜藝一哥 . 從他一曲 ~ 是不是這樣的夜晚才會這樣的想起我 . 至今約30年
俱備真實的演藝圈實戰經驗 + 真實的情感 + 進入主持顛峰
而馮光遠的經歷並非演藝圈充分浸染的親臨實境

在演藝專業的爭論上 . 馮就低吳一格了
猶如房屋設計師很難與磁磚師傅爭執磁磚專業

2. 語言場合 (本段予贊賞馮所書文章的網兄們參考)
語言與文字的平行差異 . 在於速度與嚴謹的差距
語言的速度快於文字 ; 文字表現較語言更加嚴謹
雖論欲速則不達 ; 但正晶場合是語言場合 = 速度優先

吳擅長語言 . 直接的市井語言趣味(同理於批判)如快劍 . 出鞘就中 . 來自其主持經歷陶成的能力
而馮具學者身份 . 思考具有慢條斯理的文字性 . 猶如還在想劍該怎麼抓
正晶的語言角力場合對馮是絕對不利的 ......

況且 . 吳的邏輯能力在馮之上 . 尤其是快速的邏輯能力(語言內涵) .... 也就是聰慧機敏
快速邏輯能力不是書讀得高就會的 ; 在沒有天份與諸多語言實戰下 . 書讀越多反而嘴巴越笨拙

馮的話語量是現場7人中最少的 <= 身為鬥爭主角不該如此表現 . 卻莫可奈何

3. 道德人身的較量
批判人是不會沒代價的 ...
道人話語是放屁 . 立位的高度就矮人一截 = 產生的把柄任人要抓不抓
抓人把柄與抓節目梗頭差不多 . 原理一樣 . 不過是使用目的與領域不同罷了

不過吳沒有在檯面上將此把柄玩弄過頭 ...... 他懂得將他人把柄玩過頭將輸局
似如不宜將節目梗玩過久 . 到達適度效果就好 . 否則是反效讓人膩味
這應是吳龐大的主持經驗 . 造就他不自覺的談話規劃能力

縱然吳在氣頭上 ..... 但他懂觀眾心理 . 留了一手 . 沒有窮追猛打

4. 形象表現
不論中外 . 政治人物與綜藝主持人一樣 . 都得俱備舞台(演說)的個人魅力
在該節目中 . 吳是抬頭挺胸眼神堅定話語結實鏗鏘有力
而馮偶爾眼神飄揚一派輕鬆 . 頻頻玩筆常進入思索 . 還會伸舌頭
忘了他的對象不只一個吳 . 還有廣大觀眾 <= 我們才是主要對象呀

應肢體語言的展示 . 雙方予它人談話的真誠感 + 親切感便有差異
誰具有與群眾對話能力 ?? 就此分別明確 !!

5. 組織力
吳旁的沈安份做好支持吳與陪襯吳的角色 . 適時進退 . 不搶風采
對比馮旁的王為了幫諸名嘴發聲 . 憑藉自身論述氣勢與能力在馮之上
自然成為該方主要角色 . 馮的角色就此漠然 . 至少被兩人凌駕 (吳+王)

兩派人馬的組織緊實度一比就出來
更糟的是 ~ 馮似乎是孤軍奮戰 ..... 缺乏人際或團隊的準備
在戰後 . 他的人際交涉熱絡度遠不及吳可以看出
這可不是成王敗寇或西瓜偎大邊可以解釋的 .....

6. 對話關係
人際關係是對話的基礎 . 若關係破裂 .... 理虧的那方將遭受言語壓制而無言
馮似乎在閃躲吳所要求的放屁說辭之解釋 . 便無法重建對話關係 (重建對話關係可以是策略手段)
那只有挨打的份 ..........

語言角力同打架 ~
不閃躲正面迎敵還有贏的可能
既然閃不了 . 又只會閃 . 絕對輸


廣泛來論 . 以語言互博的環境中 . 馮先天就立於敗地了 + 後天又無積極作為
而吳勝的道理滿溢清晰可見 . 實在地說 : 他可是準備了30幾年

輸有輸的道理
贏有贏的道理
輸贏不會沒道理

個人無聊瞎扯蛋淺見 .............
     
      
舊 2015-10-03, 09:37 PM #11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xx123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