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lzarconlony1
*停權中*
 
lzarconlony1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n 2015
您的住址: 金一十大女支三
文章: 1,282
引用:
作者orakim
相關的東西有人實際測試延遲性
https://www.extremetech.com/extreme...-we-know-so-far
結論上就之前我提到的那樣,NV preemption的latency 表現的不理想
只不過之前不知道NV其實有留個路給小綿羊走(同時可以跑31輛,再多就爆了)
還以為全部都是給火車走的,latency 可能一開始就糟糕了


從工程角度來說這篇完全沒有參考價值
雖然對Maxwell 2.0沒有硬體特化感到一種欺騙 但還是要就事論事

1.沒有學術嚴謹度 科學強調 理論 方法 實驗
這些都沒有在這篇文章中體現 至少個人沒閱讀到

2.不管是甚麼測試 軟體測試要有方法論 硬體測試應該有架構
甚麼都沒有就丟一個結果 天曉得是不是做圖王者
要知道連學術發期刊都有人這樣玩 被踢爆過
當你有一定水準 是可以完全不需要任何data就能製造出似是而真 需要大量時間驗證的結果

3.雙方陣營在硬體層級上除了關鍵的SMM與CU 更應該拉開到system-level來探討
所以不該有 "NV不支援DX12" 這樣不專業的形容出線的原因在此
從system-level與DX12大框架來看 Maxwell甚至之前的kepler是可以被容許
關鍵點一直都是"效率" 也就是硬體特化 如果NV可以用軟+硬做得差不多 那也無妨(感覺超難xD)

這不可避免要納入記憶體設計考量 兩者因前面硬體管線與架構不同
在沒有細部電路的情況 只單單探討一部分沒有太大意義
也許有其他的設計理念 latency高不一定能說明什麼

4.control flow也是一個關鍵 這是可用軟體實現 所以這篇文章
沒有方法論 沒有source code 篇幅超短
(光一篇conference隨便都十幾頁 軟體的都很好寫..還嫌寫不夠 硬體十幾頁就真的有強)
真的很難採用這些結果

5.若你google Joel Hruska 這位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sa...%90%9C%E5%B0%8B
觀察比對一下 你會發現他的background與工程扯不上邊

我們都知道生病該找醫生 但醫生也有分科 你感冒會去找外科醫生嗎?
GPU效率 牽涉到硬體&軟體層面 當然是要接觸過這兩者的人來探討阿
想魚目混珠藉機紅起來嗎?看起來是一個網路媒體寫手而已


也許我們對NV的作法感到失望或者憤怒 但是不應該用這樣的手法去抹黑對方
透過討論讓整個事情更透明 不曉得從NV內部人員角度是怎麼想
我是覺得危機就是轉機 這樣不一定就會對NV不利 AMD在此次中目前只贏面子
GCN是硬體又怎樣? 1.0還是1.1或者1.2能純硬體DX12呢?
如果是1.0 1.1 那就是之前產品 市佔率潰敗是新產品 這樣情況怎麼要求玩家掏腰包買GCN 1.2
如果是GCN 1.2 那更糟糕 定位太高端+缺貨 聽說HBM成本高 這樣賺的到裡子?



ps. overclock.net都蓋到262頁啦
舊 2015-09-09, 12:49 PM #9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lzarconlony1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