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 Member
|
這篇討論到後面好像有點失焦,我也來哈拉一下好了。
文長抱歉。
個人認為這個世界是這樣運作的:
1.每個孩子的個體之間,其實有非常多大大小小的差異。
所以有些人適合補習,有些人則否。並沒有標準答案。
是故為人父母更應該在孩子求學階段初期或之前,就充份地了解自己家的孩子。
試著在家庭教育中就挖掘出孩子的興趣與天份,並找出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
若孩子是適合補習的,就去補吧;不適合補習的,就自己下海花心思教,或是從旁輔導。
接軌國民(學校)義務教育後,父母更應該花時間。
了解孩子在課業學習或其他方面的問題,並提供孩子指引、幫助。
若不懂怎麼做的話,可以去學、盡其所能的學。
因為個人偏頗的認為。
身為一個大人、甚至已是為人父母,若還在拿學不會或不擅長這種推拖之詞當擋箭牌。
只想把教育孩子的事全丟給學校或補習班。
這類行為就真的是為人父母卻懶惰不學習的代名詞。
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包括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曲線等等,都是身為父母的責任。
畢竟孩子是自己的,不是學校、更不是補習班老師的。
世界上沒有人會比父母更關心自己的孩子。
2.社會中的階級複製早就不是新鮮事。但教育(包括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也的確是一種讓人往上一級爬的辦法。
只不過要記得這只是個期望值有點小的機會,並不是註定的結果。
而且世界上永遠有些規格之外的例子出現,而且在貧富差異愈來愈大的社會中例子還真不少。
例如我從不否定那些出生在富有家庭的孩子,天生就比社會底層出生的孩子擁有更多資源。
那些富有家庭的孩子,人生中承擔失敗與風險的能力更是非一般人所能及。
當然前面許多人提到的人脈也是一環,不過這些都可以被歸類為資源的一部份。
最實際的例子在台灣。或許就屬去年底參選的阿文,與鍋蕫的兒子。
面對人家不止是贏在起跑點,可能連比賽用的的工具都不同。
一般人家的孩子就只能在起跑線上用雙腳跑,但人家的孩子早就坐著跑車或飛機海放眾人。
所謂的贏在起跑點只不過是相對於一般人的優越感,如此而已。
若無法認清這樣的事實,反倒有點自欺欺人。
3.關於學習方式的好壞。真的就是一句沒啥用處的老話:因人而異。
有些人靠複習、有些人靠預習,更有些人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例如個人過去在求學階段也認識過不少類似的奇人。
有個同學讀統計可以讀到滿面春風,津津有味。
另一個同學則是能把大清皇族的家族關系與政治之間的連繫分析給你聽。
上歷史課前常常會對著歷史課本傻笑。
我也曾比較這兩位同學在學習方向的差異,發現也同樣反映在學習方式上面。
兩人的學習方式也是非常迥異的。但我也發現兩者都有個共通點:
「都是因為喜歡它,所以相較他人會花上更多時間在他們喜愛的事物上面。」
所以我想若要量化學習與興趣之間的關系,我認為「時間」可能是一種說不上好、但也不至於太差的評估方式。
另外天份也很重要,若天份與興趣結合,那就更美好了。
有句話叫「選你所愛,愛你所選。」
我認為愛情如是、學習如是、成就也如是。
綜觀以上的看法,個人是認為與其說是考量是否需要讓孩子去補習。
倒不如說是這樣的父母早在為人父母之前,就更需要花時間補習(再教育)罷了。
如果到了孩子上學後才發現,已是亡羊補牢。
但若堅定不移地認為要補習或如何如何才是對的。
個人則認為那只不過是無視了自身的狹隘、並忽視了孩子的個人意願與個體差異而已。
畢竟天份這種抽象的概念,的確是真的存在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