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limit555
您的見解很棒 受教了
非常感謝
講到i/o瓶頸
現在有ssd的人 已經遠不像以前那樣那麼少了吧?
128GB一台也沒多少錢
跟硬碟比較起來 很大程度的舒緩了
老實說intel 750不論搜尋時間 seq 4k
都是非常非常出色的
另有瓶頸吧 只是不知道出在哪裡 不一定是cpu
也可能程式
即使quake2 也是要等那麼一下 所以我說問題不全出在硬體
|
是的 其實這些硬體宣稱的速度 都是以"頻寬"來算
我可以容許一秒5Gb的資料通過 但你有沒能力搬那麼多資料 那就不是我的問題了
我講的就是USB3.0 事實上 就算比較理想狀況 實際傳輸也只有約100MB上下
跟理論600MB以上相差可遠了
其實你講的750 真正改善的是傳輸頻寬 為了突破SATA3的上限改用新介面
實際上電腦系統 就算你提供如此高頻寬 也是沒辦法把瞬間20~30GB資料一次塞完
並處理完 頻寬提高當然可以提供瞬間爆衝資料通過 可是電腦並無力提供這樣
"持續"的資料 這裡是有相當多原因的 軟體傳輸機制 回應 還有各界面間的延滯
總之 實驗室提供的美好理論數據 "八成"不會出現在你眼前(理論值的八成都達不到)
我是覺得 目前一般級的PC硬體
高階處理器 RAM-Disk 主流SSD(或加個raid) 極限就是那樣了
你把任一元件進行某種改良或用更高階 能改變的實際效益就如你說的 非常有限
等一秒跟等0.75秒是快了1/4 但感覺就是沒多快 傳輸部份
像20~30G的遊戲讀檔 能有理論值1/3~1/2就很偷笑 (像SATA硬碟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