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Ivanshan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2
文章: 1,133
引用:
作者嘉義人
[QUOTE=Ivanshan]星報當年好像是民生報弄出來的,老實說我個人對於國內影劇記者的專業度是持保留態度的,關於星報這則報導,我說一下我個人的印象。

謝謝Ivanshan大精闢的分析…

在那種沒有網路資訊的年代裡,
很多當時的資料, 真的僅供參考,
包括電影票房或唱片銷售,
有些都有灌水過的…
(現在好像也很喜歡這種行銷手法…)

礦工的女兒(1980 我已經被母親送到台北讀國中) ,

當年我是在西門町的愛國戲院看的,
我是看星期六晚上7.00的場次 ,
當場已經全滿 ,但等我散場時, 外面已塞爆人潮,
樓上及樓下售票口那”客滿”的燈是亮的,
後來這部電影我有收日版dvd及BD…

講到電影最多在戲院重新放映的,
應是孫越叔叔的1983年的”搭錯車”,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id=fWcmb3032746
我是在石牌的商城戲院看二輪的,
(學生優待卡40元)
印象中...

先說明一下,我發言提到的這些戲院在1980年代(含)之前都是台北市的首輪戲院,而在那個年代的台北,至少還有兩組二輪戲院,兩組都是由兩家戲院組成,第一組是東南亞與愛國(距離西門國賓其實很近,步行大概只要幾分鐘),第二組印象中好像包括大同戲院,另外一家不太記得了,只記得第二組的兩家戲院比較早關門,在關門之前好像曾經為了求生,上演過一段時間的小電影(我應該不用多解釋什麼是小電影吧!?)。受到VHS+Beta的影響,然後是VHS加上之後的DVD,差不多等於二輪戲院終結者,愛國也被迫關門,東南亞則乾脆轉型為首輪戲院。

所以,我可以確定你看礦工的女兒時,已經由獅子林的首輪轉到二輪戲院,即使在那個年代,熱門電影在二輪戲院仍然會有好票房,因為相對於首輪的低廉票價,對於經濟能力較差的學生族群是極佳的選擇。海底城轉到東南亞進行二輪播放時,東南亞的票房外也是大排長龍。

既然又提到海底城,我的發言提到我對國內影劇記者的專業能力持保留態度也可以反應在海底城這部電影上面。海底城當年在台灣狂賣,除了將007電影的聲望推到一個新高峰,並帶動前九集007電影(除了第一集之外)陸續重演,另外一個效應則是去年過世的大鋼牙。李察基爾(Richard Kiel,1939-2014)在片中飾演的大鋼牙一角,當時令台灣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007第11集太空城(Moonraker,1979)開拍前,台灣片商特別講他來台拍攝無字天書(1978)一片。大鋼牙來台當時可以說是台灣的大新聞,沒想到他去年過世的消息傳出時,台灣竟然沒有一家媒體提到他曾經來台拍片一事。當然,除了專業能力不足之外,當時的記者都已經不在線上工作,各大媒體影劇版的主管除了當時也不在線上之外,專業能力一樣不夠,無論是記者或是主管,大概都只有在八卦新聞上有些專業度(不過,那能稱為專業嗎?)。

你提到搭錯車在台一直重映一事我是沒有什麼印象,不過你提到一直在皇后與頂好兩家戲院重映,我必須質疑。搭錯車是新藝城在台灣拍攝的電影,皇后戲院在當時是新藝城電影在台灣院線的龍頭,所以皇后當時還沒有淪為二輪戲院,位於東區的頂好戲院(位置接近Sogo百貨)當時也仍是首輪戲院,應該是到了1990年代才先淪為二輪戲院然後關門。而說到皇后戲院,這家戲院位於獅子林大樓對面、或說是中國戲院對面的大樓也可以,這棟大樓的六樓入口往樓上走是皇后,往樓下走則是碧麗宮,10樓則有國王戲院,3家戲院都是80年代初左右開設的中型戲院,可惜榮景只維持了10年左右。同樣位於武昌街的統帥戲院、不過位置是在中華路的另外一側,榮景好像也只維持10年左右,一樓現在是玉山銀行,但是如果走遠一點,印象中現在還是可以看到樓頂位置的統帥招牌。
舊 2015-06-15, 11:17 AM #4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Ivanshan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