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嘉義人
我手上有一篇關於國賓大戲院介紹的剪報,(星報...現已停刊)
提供給對戲院史有興趣的網友作參考….
<國賓立足台灣大放光芒>
位於台北市成都路八十八號的「國賓戲院」,
不但是曾創下「全世界單廳票房收入最高戲院」紀錄,
更是全台灣觀眾心目中聲光效果最佳的一流戲院。
然而,當民國五十四年十月九日晚間國賓開幕後,並沒有迅速爬到「北市第一」的位置,更別說稱霸全台、名震全球了。
當年全台第一家電影院—「芳乃館」就蓋在現今國賓的附近。光復後,「芳乃館」改建成「美都麗戲院」,就恰好移到今天的國賓現址,因此美都麗堪稱國賓的前身。但美都麗是專映日片與國、台語片的二級戲院,氣勢長期落於對街的「大世界戲院」之後。在改建成國賓前兩年,臨近電影街上的「樂聲戲院」與「豪華戲院」先成立,吸走不少顧客。而一年後「日新戲院」開張,更造成不利影響。
設備更新 強片進駐...
|
星報當年好像是民生報弄出來的,老實說我個人對於國內影劇記者的專業度是持保留態度的,關於星報這則報導,我說一下我個人的印象。
首先,「全世界單廳票房收入最高戲院」這個部份,我對於這類有點自吹自擂的形容,通常都是看過就算了,不過,比較可能是發生在1980年代左右。我的印象中,天涯赤子心(The Champ,1979)在台灣就曾經創下一家戲院(好像是獅子林某家戲院)連續上片數月,礦工的女兒(Coal Miner's Daughter,1980)在獅子林的一家戲院(忘記是金獅、銀獅還是寶獅)連演三個月。007電影在台灣一直都很受歡迎,印象中第10集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1977)在國賓好像就演了兩個多月,007第8集生死關頭(Live And Let Die,1973)1980年代還曾安排在農曆春節檔(年初一在獅子林一家戲院上片)重演,也演了一、兩個月。在那個年代不時會有電影重演,我就是在電影院看了007第2集之後的每一集,而且幾乎都在電影院看了兩次,唯一比較遺憾的是沒有機會在電影院看到第一集,目前家中的劇院設備看藍光算是略為彌補了缺憾(我的投影銀幕是130吋)。
國賓戲院的格局一直都維持現況,差別是大概在1990年代後期之前維持在約1600個座位的容量,大致上是前後約40排(好像是42排)、每排約40個座位,但是後來為了追求舒適度,除了座位開始逐漸加寬,連前後排距離也開始加大,一直改到目前的接近1000個座位左右。所以,若是以1600個座位加上一部電影連演兩、三個月,「全世界單廳票房收入最高戲院」是有可能的。而星報標題提到的「堅持做大 票房常紅」,基本上就是我在這段文字前面提到的座位數。1980年代前位於西門町的戲院,無論是國片全盛時期的龍頭戲院(國片院線的龍頭一定在西門,老二大概都在後火車站)或是專映西片的戲院,差不多都維持1600個座位左右的容量,其中大概只有日新與國賓是一個斜坡式的座位分佈,樂聲、豪華、新世界、中國、萬國、大世界則是區分樓上樓下,日新另外在左右兩側設有包廂,台北戲院的樓上太高,座位也較少,一樓的座位分佈也是類似斜坡式,左右側也有包廂。而這些當時分為樓上樓下的大型戲院,也在90年代陸續將樓上與樓下切割為兩個以上的放映廳,國賓的堅持其實是正確的。
由於史匹柏喜愛,1993年的侏羅紀第一集的確是第一部使用DTS音效的電影,但是國賓的DTS音效,我的印象也是從捍衛戰警(Speed,1994)才開始裝設。以最近幾年來看,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是從勇敢傳說(Brave,2012)才開始,但是台灣一直到2013年初才有戲院開始使用(好像是板橋的秀泰,首部電影是終極警探5,而且秀泰還要加收票價),國賓也是直到2013年10月的地心引力(Gravity,2013)才開始啟用。所以,新的音效規格通常都是北美那邊的戲院開始使用,海外地區通常會比較慢,這應該是很正常的情況。
『國賓意外痛失影史票房冠軍「鐵達尼號」映演權』這句話,我個人其實有意見。我的印象中,國賓當時應該是與福斯之間的關係生變,才會在同檔期選擇上映星艦戰將(Starship troopers,1997),讓樂聲撿了大便宜,鐵達尼號當年在樂聲好像從12月底一直演過春節檔。印象中,捍衛戰警之後,福斯有不少大片都沒有在國賓上映,即使國賓開始在微風等地開辦影城之後,仍不時會發生福斯大片不上西門國賓大廳的情形。另外,星報報導提到的三集「印地安那瓊斯」(派拉蒙)與「回到未來」(環球)等,奧斯卡名片「遠離非洲」(環球)、「大白鯊」(環球),都是派拉蒙或環球的片子,兩家在台灣一直都是UIP代理發行,也可以看出國賓與UIP的關係匪淺,同檔期UIP如果有大片,國賓通常會優先安排在西門大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