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小壞蛋
雖然不是我的機器,多少知道一些高醫師那台機器 作法,所以我覺得講對數位沒多少努力是有點不恰當
高醫師那台的播放系統是先把整個檔案預讀到ramdisk,重整完再用Samplitude,其中讀完後會把HDD關掉,減少來自HDD的干擾
因為我不會寫程式,所以只好換用另外一個角度, 用比較強的硬體(PCIe SSD),用SSD總有空間的問題,所以我覺得用軟體才是一勞永逸的作法
|
問題就在這
如何證明這些跟聲音是有關的?
不要從源頭看,從DAC吃到的數位訊號開始往回看又是如何?
檔案經過撥放軟體叫出來,轉成數位訊號輸出(不管是I2S還是SPDIF)
這些努力對一台速度夠快的現代電腦來說,會是問題嗎?
為什麼這些會是問題?
從什麼時候開始他變成了影響音質的東西
他是不是真的會影響?
資料的正確與否應該不是問題
我想很多人糾結的是傳輸準不準時的問題
可是怎麼知道檔案傳輸到數位訊號輸出這段,會因為這些動作、努力調整而得到改善(低延遲之類的),這個改善還必須是人耳可聞的程度
先證明這些動作對於數位訊號輸出端,輸出的訊號是有幫助的(簡單說就是jitter降低)
反正就是要準時跟正確;準時就是盡量努力,而數位資料只有正確跟錯誤,沒有更正確這回事
換個東西細節又增加了,空間感又更好了,延伸延伸再延伸~
哪來的細節不停增加,空間感不停擴張,頻寬超展開,高頻的聽力只會衰退啦XD
先把一台正常工作的普通電腦跟一台所謂努力精心調整的CAT,其所輸出的數位訊號,拿來做分析,看看準確跟準時是不是有程度上的差異
再來就是類比部分
類比端隨便改一個主動元件,對於音色的影響是如何?
搞到最後根本是在比較誰的類比端音色討喜
(好歹電腦硬體我也玩了大概15年吧,就算不是本科加減也有點常識XD)
至於SSD空間,我覺得這是小事情
現在240G的便宜很多,平常常聽的CD有到300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