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Ayan63
每次看到種言論我都覺得怪怪的
中國文字從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隸書 草書 楷書, 那字最好都長一樣
你說形體相似, 簡體形體不似嗎
你說精神不變, 簡體精神有變嗎
你說變化到都不認識了, 中國文字從金文到楷書的變化你都認得無礙
文字都變這麼多次了再變一次不行
不過是意識之爭
|
你拿長時間文化的演變來類比在政治因素下,一紙命令就砍斷的字形發展才叫「怪怪的」。
首先若還沒把國、高中時期的國學常識忘記太多的話,應該還能理解或回想起中文文字字形從古到今、在販夫走卒及文人雅士有意無意地形塑下,有分「簡體(簡筆)」、「俗體」跟「異體」等等,其成因有的是書吏抄錯、印書工匠刻錯筆畫、某個書法大家覺得順眼,甚至是古人像你我一樣只是想偷懶省筆畫,造就了這些字形,這也是你所提出的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隸書 草書 楷書的大致發展脈絡(難寫難雕刻的圓弧複雜筆畫越來越簡化、剛硬,或象形圖畫字越來越抽象符號化)。
而目前對岸所使用的字形,其正式名稱叫「簡化字」,常被稱為簡體字,雖然收錄了部分民間俗字、異體字和簡體字,但跟原來的簡體字的意義已大不相同,其頒布用意是為了逐步將中文字切碎,最後達成「漢字拉丁化」這個政治目的,它的政治意義多於文化意義,最令人詬病的莫過於將原先完全不搭的字強行「多對一」的問題,像是大家常拿來笑的「乾妹妹、幹妹妹」,一律寫作「干妹妹」,「下面給你吃、下麵給你吃」,一律寫作「下面給你吃」,或是稻穀的「穀」和峽谷的「谷」一同並為「谷」等等,其他更多沒邏輯、沒語言文化演變含意的簡化詳情上網就能查到。
它的誕生跟中文文字自然發展可是一點都沒關係,
反而是破壞到一半剩下的殘骸(本來還要更簡化成為「二簡字」的,最終達成拉丁化,但後來放棄),拿它跟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隸書 草書 楷書相比可是太高看它了。
簡化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