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Valkyrie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14
文章: 0
當時臺灣漢、埔的社會關係裡,平埔族是最低層,同樣,漢人的羅漢跤,在漢人社會中,也是最低。彼此之間,除了經濟利益誘惑外,社會階級的「門當戶對」,也是兩族合婚融和的主要原因。「老莫的春天」,在當時臺灣的移民社會裡,早已蔚成風尚了。漢人透過這種平埔族的「牽手」和「招贅」制度,不僅人丁旺盛,而且取得平埔族的土地,以致日益強大,漢人的母系祖先的平埔族人的處境,則日趨窘促。誠如黃叔璈〈番俗雜記〉所記載的:「納番女為妻妾,以致番民老無妻,各社戶口就衰微」【34】,在西部原住地日愈消失。這種情形目前不正在臺灣山地重演嗎?只是主角不同而已!那些少數不願慘遭「滅種亡族」噩運的平埔族人,只有往東丘陵淺山,譬如屏東平原的潮州斷層西麓、高雄縣的內門、甲仙、杉林、六龜,或臺南東邊阿里山麓一帶,或南投縣的埔里,甚至逃往後山避難一途。但是當他們繼續面臨強勢漢文化的「侵凌」,還是無法逃避終被「漢化」的噩運,而屈居於漢人優勢社會的陰暗角落,改姓隱族以苟延殘喘【35】。

如前所述,臺灣的平埔姆其實並沒有消失,而是以另一個面向出現,不僅現今大多數臺灣人都具有平埔特色的「肉餅臉」,而平埔文化更是臺灣文化的胚胎。

臺灣漢人的羅漢跤大都為中土閩粵的社會下階層份子,亦即蔡世遠所觀察:「夫臺灣鮮著之民,耕鑿流落,多閩、粵無賴子弟」【36】。這些「無賴子弟」都為中土原鄉社會的邊際人,本身並未深染漢人禮教文化的繁文縟節;來台之後即被番婦招贅,所生的子女大都為番婦所扶養。縱使番婦難免沾濡「漢化」,卻未深涉,於是漢、埔合婚的下一代,在番婦的調教下牙牙學語,難免深沾「番音」;生命禮俗也深染「番俗」。因此,目前臺灣人(福佬人或客家人)的語言、自然歌謠、生活器具與習俗、飲食習慣,和生命禮俗與宗教信仰,大都揉合著平埔族的成份,甚且臺灣傳統的醫療系統也都傳承於平埔族「番仔姆」。君不見,目前流行的臺灣話,尤其是一些有音無漢字的福佬話,大都學自「番仔姆」;平埔族的生活器具以竹器與藤器為主,古早臺灣的生活器具不就是也都以竹與藤為主嗎?臺灣的民間信仰更沾上平埔姆的信仰,如「床母」、「七娘姆」,或「地基主」,除了媽祖、觀音及三奶夫人等中土女性神外,臺灣民間信仰的女性神信仰,也大都與平埔姆的信仰有關。再者,臺灣傳統的民間醫療又是秉承平埔姆,草藥大都是臺灣原生種或特有種,為中國《本草綱目》所無的,而「收驚」、「米卜」、「符水」等更是傳自於平埔族的民俗療法。此外,台灣民間古早的一些頗具地方特色語諺,其實也是傳承於當地「查某祖」;其中不乏深涉「查某祖」的人事及土地哲理。
舊 2014-11-05, 09:15 PM #17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Valkyrie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