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acetyI
因為我是大外行,這問題可能很好笑吧
所以昂貴的鏡頭鍍膜才是重點,抗刮耐磨都沒用對吧,因為終究要鍍膜,膜壞了本體鏡片也廢了
|
http://www.fuji.com.tw/shownews.asp?RecordNo=478
鏡頭的好壞影響有很多因素
1.材質
鏡頭材質有許多種包括螢石**、ED(Extra low Dispersion)超低色散鏡片、玻璃、塑膠等,一般消費等級數位相機的鏡頭應該很少有用到螢石,ED玻璃或玻璃就很夠用了。
**螢石學名為氟石,不像一般光學玻璃以二氧化矽為主要原料;與氟化鋇、鑭一同在高溫熔融而成。螢石由於特有的結晶構造,而有低曲折率、低色散的優點。應用在鏡頭設計上,可以達到周邊畫面影像的提昇、鏡頭全長縮短的好處。除了天然螢石,也可以人工培養結晶(氟鈣化物),但成本非常高昂。
2.表面處理
好的鏡頭表面處理(鍍膜)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光線,與防止產生不正確散光產生,並可加強透光率。例如 multi layer Coating多層鍍膜或蒸著鍍膜都可以減少色差的產生
3.鏡頭形狀
數位相機鏡面形狀可分為球面鏡與非球面鏡(Aspherical lens)兩種,由於光線穿過球面鏡在感應體所投射出的成像會出現所謂的「針墊型失真影像」;為克服失真影像的出現,鏡頭製造商多半會採用增加鏡片數量,使因折射而失真的程度降到最低,或是直接將鏡片組中的幾片鏡片,改換成非球面鏡,即Hybrid產品,但因非球面鏡片形狀特殊,通常玻璃非球面鏡頭需使用"模造"成型,塑膠鏡頭則需使用鑄造成型,並非一般研磨,因此能製造非球面的廠商就比較少,可是使用非球面鏡頭可以減少鏡片數,鏡頭中使用非球面鏡片可以達到輕量化。
並非使用非球面就好,因為不是所有的非球面鏡都是一樣的,因為製作非球面鏡的技術與設備會影響,非球面鏡的品質,例如光學大廠 Zeiss,製作非球面鏡的歷史更可追溯至二戰之前,已累積七十年左右加工經驗;因此製作高品質非球面鏡除設備外,並需要有長期經驗累積方可成功。
4.機械結構
機械結構包含對焦模組、光圈模組與變焦模組等,都會影響鏡頭好壞,例如變焦速度,對焦的驅動方式都會影響到使用者,鏡頭內部的塗裝也會影響畫質 ,例如鏡頭內部採用黑色粒毛邊處理,也可以減少鏡頭內部反射的雜光。 近來更有超音波馬達與光學防手震等等,原本只有在高價的專業單眼鏡頭上才有的裝置,使用於一般消費機種鐘。
5.設計
鏡頭設計方面包含有非球面鏡頭的使用,鏡頭角度,投影位置,air space空氣間隔等..
由於搭配在數位相機的光學鏡頭,其所需成像面尺寸,不需要像傳統相機35mm底片那麼大,因此數位相機的光學鏡頭機械尺寸上也隨之變小,如圖二,而數位相機鏡頭距離感光區較近,故為短焦(鏡頭焦距比感光區對角線短),一般來說,鏡頭的軸心與感光區域必須呈正90度角,否則影像邊緣將會產生模糊不清的離焦現象,而焦距愈短,避免離焦現象所能容忍的誤差愈小,故對鏡片生產廠商來說,生產數位相機的鏡片組須要更精準的軸面控制,生產成本自然也就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