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三成里
New Member
 
三成里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n 2014
文章: 4
瓦解台灣產業優勢,中國戰略佈局逐漸奏效

引用:
狠砸千億 中國扶植「陸版台積電」
6月底,中國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難得同步發布新聞,宣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已由國務院正式批准實施。《推進綱要》內指出,國家將成立1200億人民幣(約5900億台幣)的投資基金,扶持中國半導體產業。
下一個剿滅對象:聯發科

8月中,中國更對蘋果iPhone供應商豪威(OmniVision)發出公開收購要約,直接瞄準台灣半導體的上游客戶群,壯大自己下游晶圓代工與封測業的戰力。

業界甚至揣測,中國大陸發改委最近認定,全球IC設計龍頭高通遭反壟斷之後,「下一個被點名要剿滅的對象,就是聯發科,」一位台灣業界專家私底下透露。

蕞爾小島台灣,30年之內,躍升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強國,僅次美國。更培育出全球晶圓代工冠軍台積電、全球第二大IC設計企業聯發科技。為什麼中國大陸一個剛出爐的產業政策,就讓台灣逾兩兆台幣產值的半導體業,如臨大敵?

有形之手 結合無形之手

首先,這是力道最強的產業政策。

「這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對國家有戰略意義的行業,但我們很長時間每年的投入,只夠修2公里的地鐵,」中國《新世紀》週刊報導。而《推進綱要》將成立的1200億人民幣投資基金,足足可以蓋4座28奈米製程晶圓廠。金額創下史上新高。

其次,和過去的鼓勵政策不同,中國政府這次自己擔綱主角。
「過去是鼓勵政策,政府是旁觀者,企業是主角。你要不要接受這鼓勵政策,是企業做決定。《推進綱要》是政府要帶頭做這件事,責任主體是政府,」參與《推進綱要》起草工作的北京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告訴《天下》。

「這一千兩百億人民幣是『投資基金』,不是『發展基金』,」魏少軍強調。他解釋,過去鼓勵政策不涉及股權,但現在以投資基金運作,就會擁有與投資金額相對的企業股權,並要求投資報酬率,用股權結構進一步改變企業結構、產業結構。

終結「空芯現象」

中國雖然早在10年前就躍居全球IC消費最大國,但中國半導體發展仍處處受制於人。根據市調機構IC Insights預估,2017年中國半導體市場將有7成至8成,仍仰賴進口。讓中國政府頭疼的是,前年,中國進口了2322億美元的IC。這金額,比中國購買石油的外匯還要高。

「對於具備戰略和軍事意義的高端集成電路,花再大的價錢也買不來,」《新世紀》週刊報導,這是中國的「空芯現象」,只能被國際巨頭牽著鼻子走。

台灣的隱形優勢

面對中國崛起,失去了員工分紅配股、號召年輕人魅力的台灣半導體業,無法再單憑創業精神、技術領先求勝。
「產業起不起得來,跟政策比較無關,還是要看企業自己強不強,」曾任台積電行銷副總、到深圳創業的胡正大,感觸很深。他眼見中國政策大力扶植太陽能、LED產業,卻造就全球產能過剩的泡沫。

曾經支撐起台灣半導體一片天的大學教育、工程師人才、企業的誠信文化、國家的智慧財產權制度,這些隱形優勢,不僅是美國目前遙遙領先的箇中原因,更是台灣和中國一爭高下的關鍵…(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554期)天下雜誌
引用:
中國山寨震撼—複製王永慶

一位中國泥水匠陳建華,因為崇拜王永慶、模仿王永慶,二十年來,參觀、學習、引進、消化、吸收之後,已經超越台塑集團。他在大連港打造一個全中國最大的民營化纖基地,成為台灣純對苯二甲酸(PTA)的最大競爭者。

他大幅擴張產能,供應下游的江蘇、浙江紡織大廠,結果台灣PTA出口從二○一一年的一○八一億台幣,兩年之間萎縮到只剩近兩成。

陳建華再也不需要向王永慶創辦的台塑集團學習,山寨已經走向自主創新。中國不只複製王永慶,還要複製聯發科、台積電。

「山寨」在中國社會有一種劫富濟貧的合理性。中國作家余華發現他的著作《兄弟》被盜版,他告訴攤販,「這是盜版。」

「不是盜版,」攤販認真地糾正他的話,「是山寨版。」

余華分析,中國人普遍認為山寨現象是社會弱勢群體面對強勢群體的革命行為;是打破落後國家被先進國家技術箝制的快速捷徑。所以山寨抄襲正規產品,可以節省研發經費、壓低價格、襲捲市場,成為市場老大。

中國的是非混淆,在山寨現象展露無疑。
八月,聯發科傳出離職員工涉嫌竊取機密資料,並提供給香港商鑫澤數碼,資訊可能流向競爭對手中國企業展訊。這不是偶發事件,而是屢見不鮮的企業無間道,特別是兩岸產業從互補變成競爭關係之後,愈演愈烈。

面對直接的競爭,要先認識所謂的「中國模式」。幾個特色不外乎是國家強勢主導的市場經濟、國有企業擔任發展民族產業的推手,充分利用市場換取技術,最後階段達到自主創新。

雖然中國最近以「反壟斷法」打壓外商,背後原因是中國過去讓了市場,卻依然無法掌握歐美企業核心技術。但大體來說,中國模式所帶來的進步是突飛猛進的。

如果了解中國模式,小國台灣的競爭策略不能拚規模,而是比優勢、比誰更能技術創新、貼近市場、洞察消費者需求?所幸,我們仍有一群番薯企業家,精銳創新,奮戰不懈。
天下雜誌



台灣發展LED.太陽能.積體電路.文創,中國全部照抄挖台幹挖台灣牆角
這正是中國以經促統的佈局
產能過剩沒關係,財大氣粗底子厚賠得起
咬住你的咽喉,逼迫你打價格流血戰
瓦解台灣產業優勢才是重點
     
      
__________________
匪諜自首,既往不咎
舊 2014-08-21, 10:58 P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三成里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