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crabster
我倒是比較樂觀.
現在50吋4K等級的韓系品牌在美國市場上已經進入$1500的價位帶,
也就是一兩年前1080P旗艦機種的合理價位帶.
播放器部分,XBone 跟 PS4都可能開放支援BD XL(一個韌體升級搞定),
完全取決於跟片商怎麼分賬. Sony本身有在賣電視肯定是力推.
片源部分,我現在去電影院到處都看到Sony 4K Digital Cinema的標誌.

|
新的影音規格推出,通常都是由軟體來帶動硬體的需求,無論是全景聲或是4K,好萊塢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第一段的內容,是我上週末在其他網站寫全景聲擴大機時提到的,我相信也是消費性娛樂產品得以推廣的關鍵點。4K顯示器價位down下來,不一定就表示市佔率會大幅提升,關鍵仍在於經濟,以目前的經濟復甦狀況,相信大多數消費者的消費順位中,4K顯示器不會名列前矛,也許是正好要換機的消費者,會考慮�**吨j尺寸的4K電視。但相對來說,4K電視若開始降價,也表示2K的HD電視也降到更低價位。若是考慮到目前的節目來源、特別是好萊塢電影,大概仍然以2K的HD畫質為主,理性的消費者應該會認為更便宜實用的HD電視其實就夠了,4K可以再等等。
最近兩、三年的好萊塢大片,好萊塢六大(派拉蒙、環球、Sony/哥倫比亞、華納、迪士尼以及福斯)的片子其實仍以2K(拍攝或許是2K以上,但後製仍是2K)為主,除了Sony之外,因為Sony集團已推出幾款4K攝影機,自家的電影好歹要使用。大部份的好萊塢大製作其實仍以2K為主,包括迪士尼/Marvel(星際異攻隊、美國隊長:酷寒戰士)、迪士尼(黑魔女:沉睡魔咒)、華納(哥吉拉、明日邊界)、福斯(X戰警:未來昔日、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派拉蒙(忍者龜:變種世代、海克力士),目前的大片都仍以2K為主,無論拍攝時是否使用超過2K的規格。所以,就算每一家戲院都裝置了Sony 4K Digital Cinema,也不表示每一部電影都有4K拷貝可以放映,我個人很好奇這些擁有4K設備的放映廳,一年之中可以放映幾部真正的4K電影,我說的是真正使用4K以上拍攝、4K後製的真4K電影,而不是upscale的版本。而就算是真4K電影,也不表示可以帶動4K電視的銷售,地球過後(After Earth)的4K畫面據說很棒,但應該不會有人想要買回家重複觀賞吧?!
Sony/哥倫比亞或許因為集團內有家電部門,也銷售4K攝影機,但最近一年多的營運其實很差。由於去年暑假檔的幾部億萬大製作地球過後、白宮末日、極樂世界、藍色小精靈2全球票房垮掉,今年的大片蜘蛛人驚奇再起2:電光之戰全球票房也不理想(製作成本2.55億美元,全球行銷2億美元,全球票房僅7億美元出頭,Sony原本希望接近10億美元),從去年暑假結束後一直到最近,不是在進行裁員、甚至整個部門(Sony Pictures Interactive、Sony Pictures Technologies)裁撤,就是部份高層陸續換血(最近仍在進行中,因為到2016年要達成2.5億美元的支出削減),大片的拍攝品質、影評、口碑甚至票房也多不理想,就算有4K版本應該也很難吸引人購買。
前面提到的Sony Pictures Technologies,就是為Sony電影製作視覺效果的子公司,也是Sony大片畫面漂亮、細膩的主因,但今年初仍然逃不過被裁撤的命運。The Hollywood Reporter最近報導,今年暑假檔大片的全球行銷費用已經暴增到2億美元,可以說今年起邁入好萊塢大片全球行銷2億美元起跳的第一年,在製作費只會升高不會降低的情況下,好萊塢要全面採用4K後製,$的因素會成為首要考量點,變形金剛4的置入性行銷猖獗可能只是開端,因為大片的製片費用也是狂漲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