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amauago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08
文章: 1
台灣奇特的志工現象

一直都想寫下自己對台灣志工文化的觀察。看了這篇之後,也覺得該敲敲鍵盤說說話。

我不想談及宗教領域或社區範圍內的志工,這裡所談論的只包含下列兩種:第一種是公家單位(不論是行政機關或公營事業單位都算)與醫療院所;第二種則是學生志工。

我自己經常在健保局、郵局、美術館、公園和醫院看到志工。這些單位的志工人數龐大,有自己的志工組織,而且像上班一樣排班表。志工所作的事情多是些引導解說的工作,志工的年齡大多是中高齡的退休白領或空巢期的家庭主婦為主。

以南部某市立美術館其中的某棟獨立建築為例,在週末下午時段,這棟建築至少有七位志工在館內服務,包括入口大門處有三位志工檢查入館者的隨身行李,館內三間展室又各有一至二位志工管制展室出入口並計算出入各展室的人數。場景換到某間私立地區醫院,情形也一樣兩位志工阿姨在服務台處理一些診間位置的詢問並量測病患的血壓心跳。

關於這一種志工我一直很有疑問,這兩類機關(或機構)是否應該有志工?就我看來公家機關或醫療院所如果有這方面的人力需求,應該向勞動市場提出,而不是以志工的名義招募。在這些場所擔任志工者,大多是衣食無缺,有不錯的正職或退休金的中高齡人士,他們或想滿足自己道德感、或想重新和社會有所連結,又或者只是想賺取小小的利益(例如全身高階健檢),但又不想到太過荒僻或落後、但真正需要志工人力的地方。而上述機關場所,或為縮減人力支出,或為了正職員工的正常休假,就以志工名義吸收這些勞動力。就這樣,原本可以釋出到就業市場的需求,就被部份衣食無缺的戰後嬰兒潮給填補了。

但是仔細想想,會計年度快結束時怕編列預算無法用完而亂花的公部門,卻大量的使用志工,這就竟是怎麼回事?而以營利為目的的醫療院所(別跟我說醫院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志工,又是怎樣的荒謬!想想看,如果一個美術館的某單一建築,在週末時段就需要這麼多人力,那公部門與各醫療院所這麼多的機關團體,需要多少的人力?然而原本應該可以擴大的勞動力需求(而且是蠻底層的需求),就這樣沒了。原本以為當志工是件好事,但卻被不應該使用的機關或單位誤用而失去的原本的行善美意。

不相信的話,大家可以到各級單位看看志工的需求有多龐大,例如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或北高市政府。

另一種則是學生志工,這也很可議。由於升學的需要,因此現在的國高中生,很多都會擔任一日志工,好有個紀錄可以放在自己申請入學的自傳上。

但由於非完全出於自願而是為了應付大人的要求,因此在這些學生的自傳上往往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同班級的學生有著同樣的志工服務經驗。這些相同的志工服務經驗使得同一班級的學生在這個項目的分數會一樣,擴大來說,即使是不同的班級或不同的學校,但由於學生擔任志工的動機幾乎一樣(只求有紀錄),因此除非你沒有志工紀錄,否則分數都一樣。也就是說,想要辨識哪個學生是比較有同情心是有困難的。即使大人們要求這些年輕人要表現出志願服務的熱忱,但學生們也把它形式化為等同沒有。

事實上,是大人的形式化要求造成學生們的形式化應付。
     
      
舊 2014-06-25, 03:30 P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mauago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