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商人_02
在3397樓我寫過,爺爺對我說:牽成!就是好事!
這件事源自台灣退出聯合國(1971)、中美斷交(1978)、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等事件,
差點讓爺爺的公司倒閉,二十多人的公司最慘裁員剩下三人。
還好一位信用合作社的老闆是爺爺的前輩,在社長力保延長一年還貸款條件下才繼續經營。
因為出口訂單大減,靠我祖母(祖母家在歸仁鄉是望族,只是二戰後也沒剩下多少錢)去借錢才度過1971年後的危機。
慢慢的日本的小廠跟爺爺下訂簡易的螺絲螺母加工成品,人員到二十多人。
當時工廠就是公司,公司就是工廠。
但是這幾年中有個小嬰兒誕生了!
我出生兩小時後,爺爺接到Seiko的訂單要車精密螺輪,
怹在醫院抱著剛出生的孫子說:你真是好福氣!
爺爺另立專營銷售服務的公司(也是我現在工作的單位),讓生產銷售分開。
工廠業務只負責國內廠商,我爸懂英日文,負責日本東南亞國外客戶開發,
甚至牽線國外買家賣家給台灣廠商,因為有些國內外買家賣家在尋找廠商時會遇到一個困難,
也就是賣家不知道誰願意跟他買東西,買家也不知道要去哪裡找願意賣他工業產品的人。
長久以來買賣間的隔閡問題被我爸一路搭上線,買賣雙方也願意給一些我們佣金。
這牽線者需要有很好的溝通談判能力,甚至業界專業知識,知道雙方利基與矛盾,在兩邊周旋。
牽線者促成生意卻不需負擔任何製造銷售風險甚至進出口匯損。
數年前爺爺知道我在IBM的成績不錯,一直要我回家工作。
但是這些東西我只知道一些尤其是金屬加工部分,我一直抗拒,心想:難不成到三十幾歲還要重學一些新東西?
直到我遇見Virginia,我不希望讓她待在一個小家庭裡孤單過日子,
因為她跟我一樣都是在大家庭成長,帶她回台南也有我家人陪伴她,所以我決定帶她回家了!
-----------------------------------
我用『中亞』這個詞是有原因的,中古世紀歐洲與中國甚至印度的貿易往來很長一段時間被中亞與阿拉伯人壟斷。
直到Dias 通過好望角到亞洲,這種壟斷貿易才式微。
我看過一些印度、阿拉伯的中譯版書籍,描述中亞的商人如何利用自身地理位置與商業知識來往東西方賺取利益。
但是在今天的商業行為中,若中間商不是壟斷而是『居中牽線』也是能有獲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