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處理器的架構優異與否,可以用最粗淺的
DMIPS/MHz來初步比較,更深入的探討將牽涉其設計面向(整數,浮點、影像、音訊、...)而定的優化理念。若是針對行動裝置,在配合市場期望而追求效能之餘,
功耗與IP整合度反而是講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SoC競爭力的關鍵。
在ARM的授權架構生態圈中,除了有能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自成一派之流如Apple跟Qualcomm之外,其餘採用標準核架構者,一樣的立足點,頂多是minor tweaking,盡量拉高時脈,CPU效能(DMIPS/MHz)提升有限,此時,個別SoC真正的差異化反而是來自除了CPU之外的其他IP部分,譬如GPU、VPU、ISP、I/O等等的整合度。

Mediatek中階平板解決方案MT8127架構方塊圖
若以功耗來當作CPU架構的比較指標,
DMIPS/Watt或能凸顯某些差異,只是
受限於市際應用的外在環境(機殼)的制約,手機平台上的表現自然不如在平板平台上。
舉nVidia為例,其面向HPC領域的Tesla K40相較於面向行動裝置的TK1 mobile Kepler,前者浮點運算在385W功耗(CPU+GPU)下可達3.8TFlops,後者在11W功耗(CPU+GPU)下可達290GFlops,相當26 SP-GFlops,大勝前者的10 SP-GFlops,然290GFlopf已是後者的極限。
32-bit版Tegra K1,2.3GHz下的CPU功耗為6W,而192單元的Mobile Kepler GPU約耗5W。相同4+1核CA-15架構下1.9GHz Tegra 4(28HPL)約5W,而2.3GHz的Tegra K1(28HPm)的6W功耗自然是符合預期的。
Tegra K1縱有通天的GPU效能,在行動領域受關注的程度卻遠不如龍頭Qualcomm的Snapdragon 810或HiSilicon的Kirin 920。實際上,從技術層次與市場定位而論,Tegra K1與後兩者遠非同一檔次,A15四核32-bit架構不僅無法與S810的雙四核64-bit架構比擬,就算是Kirin 920的雙四核32-bit架構也超前兩個車位;何況S810與Kirin 920都整合了4G modem,而TK1這方面是付諸闕如,同時脈CPU效能雖略優於S600的APQ8064,卻沒有後者整合的4-in-1 connectivity。
即使Kirin 920仍未有實際效能的實證,卻是HiSilicon繼首度整合基頻與四核A9於Kirin 910/910T之後,再發LTE基頻與雙四核A15/A7的第二砲,規格上已超越同是雙四核A7/A15卻未能整合基頻的Samsung Exynos 5420/5430。放棄先前遊戲相容性不高的Vivante GPU,轉用ARM Mali、DSP等級的音訊解碼、雙ISP、sensorhub,看得出HiSilicon積極完善差異化的舉措。不過在與Exynos 5420相同的28HKMG製程下,Kirin 920須在100mm²面積中額外塞入4G modem,先天的熱負擔只會更大。
PS:Qualcomm S810雖一樣整合4G modem,且64-bit雙四核架構比32-bit雙四核更占空間,但改用了20nm智程,同時將WiFi/BT的基頻外移。

Qualcomm's Snapdragon 8xx Lineup

Qualcomm的Snapdragon 810
Qualcomm稱霸業界,初期秉持的是整合其modem無線通訊強項,後來再加入自家CPU架構Scorpion、Krait,接著是connectivity無線連接基頻(WiFi、GPS、BT、FM),加上自家Adreno GPU,所需IP一應俱全,自給自足,堪稱銅皮鐵骨。加以執通訊技術牛耳,深受全球電信商信賴,最先進規格網路的導入,其終端方案永遠是初期互通性保證的不二之選。
新秀輩出,老將黯然?
甫於2013年完成併購Renasas基頻部門而取得其4G技術以代替自家多年進展緩慢的研發成果的Broadcom,雖隨後獲得Samsung手機的採用,卻斷然決定出脫基頻業務。
nVidia同樣在併購基頻廠商Icera三年後,棄守手機晶片市場,轉戰車載應用。
就算有技術支撐(架構優異?),摸不著門路,依舊要黯然退場。
當然,仍有人口袋夠深,百折不撓於基頻紅海。Intel/Rockchip的3G四核SoFIA晶片年底上市。
Mediatek能緊咬龍頭Qualcomm,顯然是自有門道。除了統包方案構築的生態系統帶來7-11般的便利,其SKU涵蓋之廣,滿足眾家需求,也成就其牢不可破的客戶向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