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提一個老梗。在日本漫畫攻殼機動隊,臺灣中文版第一集第四篇,裡頭有個橋段,
就是有多部攻殼車(具有人工智慧的單人座坦克車),
在做當下任務結束之後的個別差異情報交換/同步(漫畫中以人工智慧的彼此間的聊天打屁風格呈現),
,讓所有攻殼車,在下次出任務之前,都能有相同的作戰經驗值。
其中一台攻殼車,發表了它的經驗/想法/高見,別的攻殼車做出如下的回應:
"它用來分辨虛構及現實時間的迴路壞掉了,""有BUG!""中古貨!"。並提出理由和發現,
(發表個人意見的攻殼車被其它的攻殼車抓包,原來它在讀取一片“SF.機器人帝國的反擊”故事晶片)
加以吐槽發表意見的那台攻殼車。這段吐槽的回應內容讓我印象深刻。
我覺得這樣的1990年代日本漫畫故事橋段,剛好有機會可以用來轉換到臺灣的社會新聞事件上。
我可不可以這樣說?法律上的成年之前,體制內的社會道德/法律教育應該都已經教過,
殺人之後的代價了,某些人在成年之後,閱聽了人類世界的類似“SF.機器人帝國的反擊”這樣概念故事作品,而產生了偏差,還去殺人,那麼就是有bug,有bug就要修,修復的方法,
就是依據所生活的那個環境,所規範的現有法律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