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SpiceAndWolf
沒亂用呀
根據台電解釋
功率因素
等於總發電量/總時數的裝置容量 換算成百分比
我的計算也是依此為基準
一年就是總發電量(單位一度)/(裝置容量(千瓦換算成度)*24*365)
取小數點後的前兩位 為小數點前的百分比
一到3月就是裝置容量*90*24
另外今年一到三月的裝置容量 與去年同
故無新增
所以圖表整個來看 是滿客觀的
一個固定的裝置容量 整年的發電狀況
|
稍微正確了一點點了,
但是你的"功率因素"(已經有人點出名詞錯用)計算,
前面已經知道太陽能發電有季節性卻還只以第一季(1~3月)的發電量來算,
(秋季與冬季發電量高的是風電而不是太陽能)
你貼出的台電太陽能發電量圖(102年4月~103年3月),
但台電102年太陽能裝量是有增加的(雖然增加不多),
要求出再生能源發電較正確的容量因素還是要以全年來估算較適當。
不過容量因數當然差一點點通常沒關係(尤其再生能源每年會有一點點變動),
若你有去看之前有貼的能源局再生能源規劃目標,
用其中太陽能的裝置量與發電量可得知此計劃中能源局對太陽能的容量因素是估14%左右。
而之前你要算太陽能發電量要等同核電發電量需多少倍裝置量,
其實只要用兩著的容量因數相除就可大略估出了。
(例如以你提的 核電容量因數90% / 太陽能容量因數12.5% = 7.2 ,怎麼算也不會是90倍)
(附帶一提太陽能在容量因數12.5%下,1kw裝置量平均一天是發3度電)
引用:
作者吼吼熊
請問哪裡有資料可以得到核電後端處理費用的計算公式?
|
前面有貼過
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9.aspx?LinkID=7
去年台電改會計算法後說是把後端費用攤到「燃料」、「折舊」、「維護費」等成本裡,
所以去年的一度0.95元"應該"有包含在裡面了,但不包括當初建廠成本。
若要再加入30幾年前核一、二、三的建廠成本,
---------------預算數----------實支數
核一第一部機____76億__________151億
核一第二部機____52億__________144億
核二廠________220億__________630億
核三廠________358億__________974億
則依當初建廠花費151+144+630+974=1899 ,
核一、二、三建廠總花費1899億,
發電量每年以400億度算,運作40年共可發16000億度電,
估計建廠成本平攤起來每度電為0.118元
(實際上建廠成本己經在以前電價較底時攤掉了,這計算純做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