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oScARSh
基本上這一台4K2K為什麼設定在28吋
就是以"增加dpi"的方向去做的, 而不是單純的放大
意思就是不需要你去搞那麼多
一般後製是在原有的可用像素儘量去"美化",
所以才會有常見的:我處理了垃圾, 但我也糊了
這台28吋4K2K的方向是讓你去想, 你不用動你原本的像素
但我給你4倍的空間去做處理, 所以不用太犠牲原本的什麼東西
所以我才寫有可能比原本的更好, 因為你有4倍的空間
類似的想法, 為什麼音響界那麼多人要把訊源48kHz 16bit升頻到192kHz 24bit
是無聊沒事幹嗎 , 花上萬元來搞這個

|
這種作法,我的認知上是我把影像的分辨率放大了
但我是螢幕的可視大小範圍不變,所以垃圾也比較看不見而已
演算法最大的問題不是你有幾倍的解晰度
而是現有演算法根本沒有辦法完美的找出影像中的那些資訊是觀眾想看的,什麼是觀眾不想看的
想看的該做到什麼程度的處理? 不想看的又該做到什麼程度的處理?
這不是幾倍幾倍的問題而已
至於音訊的重採樣
早期XP時代,XP架構會強制把44.1khz的音訊重採樣到48khz再給音效卡
而重採樣是要經過演算的,而且XP的演算做的很兩光
所以當時玩音響人流行掛SSRC,用比較好的演算法先自已重採樣到48khz
來減少XP的重採樣所造成的破壞
所以當時不管你是取樣到48KHZ也好96KHZ也好,192KHZ也好,都有可能比較好聽
但如果音效卡是支援ASIO又支援44.1KHZ的,就可以繞過XP的重採樣
也就沒必要掛SSRC來多取一舉了
至於重採樣後是不是比較好聽,我個人認為是有可能
音響界的人都知道,最傳真的聲音不見的最好聽,否則大家都用監聽設備就好了
但影像跟訊源不同,特別是都1080P時代的片源了
又不是早期的舊電影需數碼修復
要做到處理過的影像比原始影片還好看
那原始影像的畫面質量還必須夠差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