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水藍色
我想不可否認的是:
提升產品的品質(包含良率)算是提升競爭力的一種吧?
我丟彭明輝教授那篇是要說:
關稅降再低,產品(或服務)沒有提升價值,最終不還是削價競爭,削價競爭比得過大陸嗎?
本質上還是在於本身產業的競爭力
至於MIJ變少了是因為品質不如以往? 還是韓國 台灣 甚至 大陸都一起來競爭而導致
我想都有部分關係吧。
話又說回來
關於貿易談判的爭議,答案不是只有"完全對"或"完全不對"
很多人思考只有非黑即白,我是覺得還蠻奇怪的...
人生又不是只有O或X
|
事情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
但務實的做法是看清國際潮流的趨勢~想辦法「改變自已」~然後在這趨勢中活下來
而你提的提升產業競爭力這點~則是「要求別人改變」~然後在這趨勢中活下來
改變自己 比較務實...還是 改變別人 比較務實?
台、日最近都遇到政府對企業喊話要加薪~除了國際型的大公司外~那些中、小企業有在鳥嗎?
像台灣之前的DRAM業之所以慘敗~是輸在哪?
不就不願意研發~不願意整併~只想著請政府借更多錢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