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arlolai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pr 2014
文章: 0
以前的教育跟現在比較

在1990年以前,權威式的教育是主流,'愛的教育'這個名詞
也是從80年代末期才有人提倡,那時打罵教育情況仍算嚴重,
人性化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遙遠,至少民國69年次以前的人
多多少少都還印象深刻,5年級就更不用說了

我只記得我們家小孩以前小的時候,出去玩如果哭鬧,大人的耳光馬上就賞過來,
而且這還只是前菜,回家後還有主菜等著呢,不外乎罰跪,罰站,
(如果換做現在,當街打小孩可是管教失當,但在80年代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我阿姨以前還把她小孩打到吐過)考試考砸,一樣會挨罰(可我成績也沒好到那去)
乃至打針抽血時也是,上了幼稚園就不准我哭,哭的話也會挨罵
(不過我上了幼稚園打針倒是沒哭過,雖然對針加減會毛毛的,何況80年代的針頭
還比現在粗糙,打下去也比較痛)而且,小的時候,真的是'小孩子有耳無嘴'
大人一句話小孩只有聽的份,沒有商量的份(包括家人送我去莫大衛英文補習班也是
我不想去可也沒辦法.裡面很恐怖.不要問)

不過如果深入探討,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如此了,那個年代的父母普遍苦過,
戰前出生的經歷過戰爭,以及國民政府來台後的經濟凋敝,
戰後出生的則經歷過物資缺乏需要美援的年代,以及多子和多傳染病
和嬰幼兒的高死亡率(4年級以前出生的兄弟姊妹通常很多,
且也不少小時遇過兄弟姊妹夭折情況),甚至到了出社會時,經濟壓力依然沉重
(當時房價還不是問題,但是吃的問題嚴重,幾乎佔掉收入大半,即便沒外食)
所以他們會認為活下來,能熬到後來漸入佳境是種幸運,更不用提僅能溫飽的時期了,
加之以前一個家庭多半還有三個小孩以上,以及那個時期的國家欠安定感,
對於子女管教自然流於威權,較不講人性,畢竟有沒下一餐都不知道,
這個年代的父母他們甚至希望小孩多吃些苦,以便適應欠缺安定的台灣環境

現在則是愛的教育被太過強調,太過濫用,現在父母出身情況比20年前的父母好太多,
加上少子化,自然也不太願意像過去那樣用打罵管教,講人性多了,
這當然算是好事,但愛的教育如果被濫用,就是放縱,過寵了,
比如小孩哭鬧就迎合他,要不就是他開什麼條件就一概配合,
那麼便會讓小孩騎到你頭上,抑或養成很重的依賴性,只能說,凡事過與不及都不好..
不應該用過去威權教育對待,但也該培養他們的獨立性.抗壓能力.適應環境能力..
     
      
舊 2014-04-05, 10:04 P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rlolai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