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http://swalk.blogspot.tw/2014/03/blog-post_26.html?m=1
以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方儉在FB上所說的經驗為例: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在去年中有機會接觸到服貿協議部份產業內容台、中兩岸的主辦人員。我問台灣方面的主辦官員,為何開放某些項目,而某些項目不開放,有沒有明確的數據。我得到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找到了那些項目,表面上有好像有數據,但以我對兩岸這方面產業的了解,分析等於沒有分析,因為研究人員和主管官員幾乎完全不對內容負責,只憑一句:我們開會決定的。我想看到開會的內容與市場真實統計數據,官員就以廠商業務機密、個資為由拒絕了。或是以「長官決定」一句帶過。
後來我去了北京,面對中國的主管該業務的官員,他拿出幾本像電話簿的數據,密密麻麻的,有各種數字分析、趨勢表、各省的情況、發展,充分展現出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他指出在這個產業中,哪些公司(中資外資)如何如何,台灣的公司有何強項,未來可能適合在哪些省分設點為宜。中國官員每一項都有明確的業務指標,未來要讓利/獲利多少,都有評估,逐年考核,以確定預估值與實際值的差異。
我問他,台灣方面是否也這樣準備?他說不清楚,他也很想知道,但是台方的開放項目,和世界貿易組織的行業分類定義都不一樣,這和與其他國家談判很不同(都是按世界的行業分類而定),沒有按牌理出牌。這位官員參與國際談判已有十多年的經驗,對主管業務何者開放,何者不能開放,但多久後在何情況下開放或不開放,都如數家珍。中國經過多年國際自由化,已經掌握國際趨勢,久經國際經貿爭戰,完全準備好了,掌握兩岸情勢,該怎麼辦就怎麼辦;而台灣沒有按國際標準完整系統化的數據資訊與分析。
這就是在服貿協議談判過程中的台灣政府,豬一樣的隊友。然後他現在跟我們說:「你們不跟我同一隊就是害怕競爭!」喵的,我們是怕被你拖累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