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681007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13
文章: 7
引用:
作者Mr. RC
貿協是雙方都會有傷害,沒有貿協是平等的........
拿絕對平等來看貿協每一條規定,這出發點就錯了。

與其看你胡言亂語,不如看人引經據典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pinstalled=0#rd

【獨家】台灣學生因何占領“立法院”?
2014-03-19 財經

文/ 胡採萍

(本文為作者為財經新媒體獨家撰寫,轉載請註明出處)


  昨天夜里許多台灣人都難以成眠,因為晚間九時許,在“立法院”門口抗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學生團體演出了驚天一幕,衝進“立法院”佔領議事場,直至現在“立法院”仍癱瘓中。這是103年來首次有民眾佔領“立法院”,可能也是佔領華爾街、佔領中環等“佔領”風潮下,最具成效的一次行動。

  

為何演變至此?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從第一分鐘開始對台灣人就是一個驚嚇。去年6月20日,在台灣出版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前國策顧問郝明義,突然在博客上發出一篇《我們只剩不到二十四小時了》文章,直到這一刻,台灣人才知道,馬英九政府隔天即將與對岸簽下「服貿協議」,許多相關單位的主管官員甚至不知道協議文字已經完成。
  
或許是因為2010年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簽訂時遭到強力反對的痛楚未癒,馬政府這次決心保密到底,不讓外界干擾簽訂過程。直到海基會公佈協議全文後,民眾才知道「所有的事情已經談好,我們剩下能做的只有背書。」

  泛藍電視台TVBS的民調中心在協議公佈後立刻進行民調,47%民眾反對,30%支持,其餘不表態;有趣的是,經過馬政府的二十場公聽會後,「台灣指標民調」在3月13日服貿闖關“立法院”前夕公佈的民調,45 %民眾反對,33%贊成,八個月內變化幾希,大致是一半人不願意、三成人很高興。

  單從協議內容觀察,不能不說大陸商務部的談判官員比台灣優秀很多,使服貿協議幾乎呈現出「不平等條約」狀態。根據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系教授林向鎧研究,台灣對大陸的開放項目很少設立限制,但是大陸對台灣的開放則限制重重(見表一);例如在建築業的開放方面,台灣對大陸是全面開放,但是大陸只開放基礎建設,而這又是只有大財團能夠涉及的領域,無益民生。有學者將目前大陸對十個國家與地區已經簽訂的協議清單比較,台灣其實只能排在第八名,比秘魯、巴基斯坦都低。

  因此就技術層面來說,許多對政治藍綠並無立場的「中間選民」,是不能夠接受這份協議的。在媒體窮追不捨下,才發現原來當初國民黨為了保密,從“經濟部”最冷門的“商業司”找了十八個人,作為起草這份協約的主力團隊。“商業司”是主管公司登記、法令解釋的冷衙門,這份牽涉到14兆新台幣(近三萬億人民幣)、285萬人工作的重要法案就是這十八個人瞞著全台灣完成的;甚至連大陸商務部的談判代表都私下對媒體抱怨過,要讓利給台灣的項目台灣不太理會,也不清楚談判策略到底是什麼。

  這是服貿協議一開始讓人吐血的理由,肇因於馬團隊的無能,但是這還不足以把學生推進“立法院”。

  表一:

  

香港經驗之憂



  另一個牽涉到龐大政治族群情緒的原因,還在於對台灣「香港化」的擔憂。

  服貿協議對大陸居民的移民規定有所放寬,來台投資陸企只需要向銀行提出六百萬元新台幣做擔保,即可開放高管全家移民。這給房價高過北上廣的台北市居民帶來相當大恐懼,未來房價、物價可能陷入飆漲。

  加上協議內容並不平等,可以想見未來大陸資金很容易進入台灣;大陸人將來把台灣公司買光、大陸人變成台灣人的老闆,都是非常可能發生的劇本。在兩岸政治未來還不明確的情形下,台灣要被「整島買走」,對世界GDP第二大國而言,恐怕是輕而易舉。許多學者比對了香港與內地的同類協議,發現服貿協議一旦通過,台灣的處境甚至不如香港。然而這些年來中港衝突歷歷在目,讓台灣人感到驚心動魄。

  因此在單純技術項目之外,服貿協議也引起偏向綠營的民眾普遍擔憂;這樣的族群人數近半,加上前述的中間選民,其實已經超過總統馬英九在2012年的51%得票率。根據前述「台灣指標民調」公佈的數字,有73%民眾希望這次服貿協議能夠在“立法院”「逐條審查」,也就是說,民眾希望能重新把這部法案一條、一條的仔細修改過,再交付表決,確認法案符合台灣民眾利益。

  台灣是華人文化兩千年封建後,第一個發展出民主轉型的社會,雖不能說成績卓著,但是三十年民主練習下,也凝聚出一套形成共識的規則。

  一套法律正式生效以前,應該由“立法院”的程序委員會分給各個專業領域委員會,例如國防、軍事、交通、財政事務委員會等審查,一般沒有什麼爭議的法律就直接交由院會通過,如果有爭議,就要「朝野協商」決定,可以挑出有爭議的幾項條文審議,也可以整部法令逐條審議;由於前述諸種爭議,服貿協議在「朝野協商」中得到應該逐條審查的結論。

  大陸人經常譏笑台灣“立法院”愛打架,坦白說,打架的時候很少,大多數時候打架是因為牽扯到兩岸政治定位問題。服貿協議正好是最容易引起火爆場面的議題類型,兩黨在其中也各有盤算。

  國民黨的想法是,反正國民黨在“立法院”還是多數,逐條審查只要捱得過,交付投票國民黨還是會贏,然後馬政府就可以拿這部服貿協議要求北京同意「馬習會」,完成馬英九的個人歷史定位(第一個和共產黨主席會面的國民黨現任主席,或更進一步的「領導人」會面)。

  民進黨既然缺乏人數優勢,就打算長期盤據議事台,以不變應萬變。務實的說,這部協議的審議時間越久、爭議越大,對民進黨就越有利,畢竟73%的民意希望修改條文,國民黨等於一面挨打,民進黨可以坐收修法之功。

  當然兩黨都有人真情相對,許多民進黨委員從昨天起開始絕食七十小時運動,聲淚俱下;國民黨人則不斷臭罵馬英九害群害黨。在國民黨急著向北京邀功的心情下,交付逐條審查卻遲遲不開工,就讓馬團隊不能再等。

  昨天下午兩點,國民黨召委破天荒的宣布,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61條」,已經交付審查三個月以上的法案,逾期不能完成審查,則視為已經審查,交由院會表決。也就是說,國民黨找了一個法條漏洞,準備以人數優勢強渡關山。

  然而“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61條一般是適用於「法律層次」的修訂,這部協議卻具有「條約」性質,法界人士一般認為不能適用61條。儘管兩岸政治定位不明確,但不得不承認60多年來仍是各擁治權,無論大陸對台灣,還是台灣對大陸,這部協議的簽訂都不是走一般國內法流程。

  既然牽涉到「條約」層次問題,由於“中華民國憲法”明確規定了條約的製訂流程,這部協議就必須符合憲法規定,不能隨意以法律層級的規格相待。國民黨徑自交付表決的行為,就此上升到了「毀憲」層級,因而引起眾怒。馬英九在第二任總統任內大失民心,民調一度下滑到9%,許多人因此戲稱,這次國民黨膽敢將服貿協議強力交付表決,是一次9%對抗73%的螳臂擋車。

  再加上去年九月馬王政爭,馬英九對王金平的處置也違反了憲政規定;憲法是極為嚴肅的,台灣的學生從小學起就開始背頌主要憲法條文,直到大學都還必修憲法四小時。綜合諸種緊張情緒,交付表決一下子成為導火線,點燃學生、民眾的怒氣,演變成昨晚攻占“立法院”結局。根據目前廣播新聞的報導,“立法院”從白天起已經包圍數万人,民眾在下班之後還陸續趕往,今夜的中山南路將會相當精彩。



大陸如何應對  



在京居住四年,我深深理解大陸人在面對港澳台事務時的不舒服與挫折感,經常是一腔熱情相待,真把人當同胞兄弟,卻被人當成大野狼、大怪獸,也難怪這兩年來微博上嗆港罵台的言論倍增。

  其實平心而論,台灣人對服貿協議的憤怒,主要不是衝著大陸而起,更多是針對國民黨毀憲、民進黨擺爛的代議政治失序而發,大陸民眾無須特別惱怒。就服貿協議事件未來的發展而言,北京方面最好的決定還是不動聲色,等待爭議落幕後再做應對,並且要對既有的條文做出一定調整,畢竟這部協議在共識過程確實問題重重。  

未來大陸方面在對台事務上,可能也要調整對台灣政黨政治的應對態度,不要繼續把自己綁死在單邊政黨身上,這麼做很容易造成「挾大陸以令諸侯」的局面;單邊政黨認為北京方面只聽他們,不管另一邊,就會做出對大陸風險無限的決定,因為單邊政黨認為北京沒有其他選擇;進一步形成台灣人真正認識大陸實況的障礙。例如這次服貿協議表面看是大陸欺負了台灣,但事實上是台灣自己黑箱作業導致利益損失,這種黑鍋大陸方面沒有必要硬背。類似服貿協議這樣,可能牽涉到兩岸政治定位、進一步交流的重大事務決定,由於影響民眾生活甚鉅,最好盡可能在決策過程中同時容納兩黨進入協商;畢竟中國是大國,對外交涉上資源、籌碼都多,勝面其實很大,押寶單邊政黨導致最後無法認賠殺出的局面,其實沒有必要。
  



(作者生於台灣,現旅居北京)
舊 2014-03-25, 02:35 PM #5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681007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