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strong
服貿後面的貨貿,才是重頭戲 ....
未來若與老美、歐盟談FTA,
更沒有老共的讓利空間,
國內體質弱的產業,
本就需未雨綢繆,
將來全球經貿整合遊戲,淘汰賽會更激烈 ....
總之,我看反服貿陣營,清一色是反老共、與反執政高層,
對於台灣未來長遠發展,
並不那麼在意。
別以為鎖國就能長治久安,
這在咱們內需市場之薄弱,未來產業體質會更形虛弱,
某些人不願面對,也只是鴕鳥心態而已,
未來國內產業在國際市場面臨強烈競爭,將因高關稅成本而節節敗退。
|
還來得及嗎,我是很希望,但看不太到機會...
台灣早在十幾二十年前就該堅持幾個原則,一個是體質不好的不強救.第二個是已經坐大但以惡意手段壟斷市場排除對手得企業必須適度介入制止
台灣企業目前變成已坐大擺爛得無法控管(類似統一.遠傳這種),另一種是沒幾年就換個名字只會逃稅省成本,沒有足夠技術基底得一票中小企業
有些人也許想扭轉這狀況(但是卻沒想到太急只會弄破碗),有些人想要保護自己的權利(貿易稅差壁壘)
兩方就目標而言都是必要的,但以台灣而言要全拿不可能,對大陸而言簽不簽都無所謂不影響大發展,只是簽得太大方大陸內部會有不滿,不簽會造成台灣方面觀感不好
如果今天政府不要這麼急著趕業績看遠一點,願意好好跟各商學產業界談一談,把大家有共識認為不得不放棄得項目多花點心力輔導轉進其他有競爭力的市場與緩衝,讓大家更明白政府有確實顧到各方面得層面,也許不會有今天這狀況,如今變成兩敗俱傷,後面就難期待會有啥正面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