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Raziel
其實也不用勸, 焦點在哪裡, 就看到甚麼. 供需或炒作都只是同時存在於市場的部分現況,
執意於全炒作角度的解讀, 是已看不到其他立論點的, 永遠看到的都是市場病態. 而且會
找特定數據繼續說服自己. 紙面的試算也沒打算擴張自己, 保持現況萬年如一. 表面上是
規避高房價, 實際上是不願意挑戰自己. 不論哪個時間點 價格都是相對的. 殊不知, 市場中
總是存在有 相對 合理的標的物可以找. 那些花兩三年以上時間研究幾十個物件, 磨練眼光
內化情報做足功課的屋主可不是靠運氣 看廣 告在買房子. 支撐條件好的物件, 跌幅有限.
但風險永遠存在, 若不願透過 做準備 來降低, 只想蒙眼射飛鏢也穩贏的, 就祝福他們吧~
|
所言極是,目前充斥市面的高房價訊息或是資料,假亦真 真亦假
有很多真的,也有很多假的,我比較想知道的地方是,未來如果以台北來看
捷運普遍興建完畢,公共設施(建設)也都實現之後,其實本來因建設話題
而火熱的房價,總是會到該正式審視而不是純粹做夢的階段
加上未來,網路的商業模式一樣一樣的被開發,很多****或是行銷都可以做到在地化
以及更加細膩的"精準打擊".........傳統的店面是否所面臨的威脅是越來越大
當然頂層消費者還是習慣受到高規格的接待服務,他們對價格敏感度不是那麼大
那就另當別論,這畢竟是少數 (我很懷疑這1~3%頂尖人的需求可以養活這麼多店)
但是其他中階或是初階的消費活動呢?
會不會直接由地區性的線上****行銷然後消費方式就是去附近的倉庫取貨? 甚至直接宅配
傳統上評估資產價值的方式就是看他的現金流收益,但是未來來看,固有的模式會否會有劇烈的改變?
那此時該注意的重點應該是什麼呢?
當然大環境的變遷(趨勢)也是需要考慮的,只是我想知道的是比較本質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