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oversky.
Ju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13
文章: 752
引用:
作者呂玲綺
日治時期,撲滅了鼠疫、天花、霍亂、瘧疾
之後因為對岸新住民大量移民
這些傳染病才又再復發

http://bit.ly/1fWv4Vz
台灣瘧疾史(顧雅文)

殖民政府擺盪的瘧疾防遏方針:

說明日治時期的防瘧如何在「對人法」與「對蚊法」間擺盪,並探討其背後的經濟、社會因素。

a. 先導性的防瘧試驗:1906年,自德國留學歸國的木下嘉七郎受總督府之託在甲仙埔採腦拓殖會社進行防瘧試驗,選擇以奎寧定期定量治療並預防。木下早逝,1909年,總督府委任基隆醫院長代理羽鳥重郎為防疫醫官,以北投為實驗地區。為使奎寧的使用更有效率,羽鳥僅對帶有原蟲者及脾腫患者投藥,成為往後實施「對人法」的原型。

b. 1910年代的防瘧方針:1911年開始設立瘧疾特別防治區,實行「對人法」,1913年以法令規定防治區內人民強迫採血及服藥的義務。但防治區的區位顯示此一醫學政策背後的經濟考量。

c. 1920年代的方針轉換:1920年代更全面實對「對蚊法」,此一方針轉變必須放在1920年代的時代與社會脈絡中來理解。

日治時期瘧疾死亡率穩定下降,罹患率卻不然,原因之一是開發造成的環境變化。

a. 死亡率、罹患率與原蟲率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變化:死亡率持續下降,罹患率於1931年後還出現上升的傾向,尤其臺南州為甚

b. 嘉南大圳開發造成的環境變化是造成南部瘧疾流行的原因之一:「開發原病」論成為傳統殖民醫學史書寫的另一種反思。

http://bit.ly/1fWvfA4
嘉南大圳 1930年4月竣工

戰後瘧疾的根除:

以歷史上較有意義的時間點說明戰後瘧疾防治至根除的過程。

a. 1946年,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於臺灣設置野外研究所,著眼於防治整個中國的瘧疾。

b. 1949年,洛氏基金會因政治因素從臺灣撤退,農復會編列衛生預算支持臺灣省瘧疾研究所的運作,目的在於培養一般公衛人才,建立臺灣的地方衛生網。

c. 1951年,內政部衛生司、臺灣省衛生處、農復會、臺灣省瘧疾研究所、美援運用委員會及WHO一同訂立瘧疾控制計畫,才真正著眼於臺灣瘧疾問題的解決,但此時並未有根除瘧疾(eradication of malaria)想法,而是為控制瘧疾(control of malaria),最初控制計畫只訂了四年。

d. 1955年,世界衛生大會的防瘧概念有極大轉變,由控制轉向撲滅,DDT扮演的的角色亦從殺蟲改為切斷瘧疾感染途徑。此概念影響臺灣防瘧甚鉅,防瘧計畫改成撲瘧計畫,並延長兩年。

e. 1958年後,提出五年監視計畫,進行積極搜索與「肅清」。最終於1965年根絕瘧疾。
     
      
舊 2014-03-09, 07:23 PM #5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oversky.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