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Member
|
王志鵬 備役海軍上校
自從近期台灣海軍提出「重建兩艘艦齡七十年的茄比級潛艦性能」的規劃,
台灣海軍的潛艦部隊可能會有苦難言,深感「冏」爆了,
而中國解放軍的潛艦部隊則可能會為此「笑」倒了!
仔細觀察分析過去解放軍潛艦部隊發展歷程,就柴電潛艦部份,
在前蘇聯斷絕任何技術支援之下,開始自行仿製「羅密歐」(R級)潛艦,
之後引進西方若干片段的潛艦技術,如法國的聲納、德國的引擎、以色列的電戰能力、
義大利的魚雷技術等等,吸收這些技術以拼裝改良方式建造後續的「明級」和
「明改級」潛艦,在熟悉之後融入自己的思維,首步建立國造「宋級」潛艦雛型,
經由驗證和缺改並進一步發展「宋級」第二代,隨後引進俄羅斯「基洛級」(Kilo)
877型和更先進636型潛艦,在經由仿造融入自己的思維,
產生國產更新型具備「絕氣推進系統」(AIP)的「元級」潛艦,
如今持續發展四艘並進入第二代設計,同時亦再向俄羅斯購買「阿穆爾級」(Amur)
潛艦。綜上分析可知,中國解放軍潛艦的研究發展策略就是「堅決自製」,
手段上則是「膽大心細,全力仿造,前瞻創新」。
反觀台灣,國防部與海軍過去至今所面對的態度和立場,
就是低估台灣本身的設計與產業能力,一昧單方依賴期望美國能夠軍售提供,
殊不知這樣的策略已虛耗了十年的時空和財力,而下一個十年的戰略機會
仍然持續不斷的在流逝。台灣要發展「潛艦國造」,除「財力投入」問題,
最重要的仍然是「決心」,如果軍方真有「決心」,則民間企業必傾全力支持,
若是僅敷衍模稜兩可,民間企業也就在商研商,以營利為要!
假如我是解放軍的高層(雖然絕對不可能,但角色扮演模擬揣摩一下),
對於台灣決心自製防衛性軍備,自然不會有任何負面的批評和回應。
但顯見台灣海軍這一般作為,當會爭取最高層領導同意,經由兩會管道大方公開宣布。
在美國不願軍售狀況之下,台灣不必推動這樣老舊的思維發展,
直接由現行解放軍潛艦部隊挑選還在服役的兩艘「宋級」潛艦
(此型雖為第二線潛艦卻已遠勝過茄比級潛艦),不但採取「熱艦模式」轉交,
免費提供台灣海軍使用,且包含相關訓練和所需料配件,
並保證移交前絕對不會發生「擱淺」事件。如果真會發生這樣的事,
不知道中華民國國防部和海軍的高層,是「接受還是不接受」,
感覺是否「無味雜陳」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