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在「迅海計畫」下,由國人自行設計、造型相當特殊的匿蹤飛彈巡邏艦,
首艦近日將在蘇澳下水。本艦決定命名為「沱江」號,以紀念民國四十七年台海戰役
以寡擊眾的同名艦。這是海軍近年來,首度以過去的「英雄艦」來替新艦命名。
迅海計畫將製造八至十二艘飛彈巡邏艦,隨著首艦命名,將正式稱為沱江級。
為追求高速與雷達匿蹤,沱江級採用雙體船設計,
在主甲板以下分為左右兩個吃水船體,外型與傳統軍艦相差很大,
時速可達卅八節(七十一公里)。而且雖然噸位不大,
每艘卻有雄風二型與三型攻船飛彈各八枚,是其他軍艦兩倍以上,火力驚人。
海軍官員透露,未來沱江級將擔任攻擊敵艦的「殺手」角色。
接獲友軍提供目標位置資訊後,利用快速與匿蹤的特性,迅速接近目標發射飛彈攻擊。
沱江艦總價新台幣廿一億,由蘇澳的龍德造船廠得標,整個建造過程都在室內進行,
船身外還以帆布遮掩,不讓外界窺探。沱江艦周三豎桅,十四日命名下水,
十一月交船。海軍將根據測試數據,對後續艦設計進行修正。
國軍歷史上有過兩艘沱江艦,第一艘沱江在四十七年的九二海戰,為了護衛運輸艦,
與多艘中共砲艇激戰一夜。沱江擊沉多艘敵艦,本身也中彈累累,全艦八十名官兵死傷
近半。蔣中正總統特頒「榮譽虎旗」,成為幾十年來唯一獲得這項殊榮的軍艦。
由於沱江負傷過重,修復不符經濟價值,因此美方軍援一艘同型艦,
同樣命名為沱江。「沱江二世」服役至民國六十年除役,此後四十年都沒再用此名。
官員指出,巡邏艦向來以「江字號」命名,這次特意挑選沱江,
可見對新艦的期望與信心。
對新艦命名沱江,多位海軍耆宿都表肯定:曾參加台海戰役的國防部前部長伍世文說,
沱江的戰功與犧牲都值得後人追憶,新艦以它命名非常有意義;
退役中將蘭寧利認為,「當年那一仗打得漂亮」,以當年戰功艦為名,
有激勵後人士氣的效果。
穿浪雙體船 沱江艦不怕插水、跑得快
即將完工下水的沱江號巡邏艦,採取特殊的「穿浪式雙體船」設計,
特色是速度比傳統單體船快,又有更大的甲板空間可利用,
但也需要較高的設計與製造工藝。
雙體船是將兩個狹長船體以甲板連接。由於船身很寬,甲板空間充足,
可搭載更多人員或裝備;但是吃水部分又比一般船隻狹長,阻力較小,便於高速行駛。
因此沱江級雖只有五百噸至七百噸等級,搭載飛彈卻比大型驅逐艦、巡防艦更多,
又可跑到飛彈快艇等級的速度。
不過由於兩側船體遇到海浪的起伏不可能完全同步,如果設計不當,
搖晃會比傳統船隻更嚴重。另外雙體船身結構複雜,因此多半採用較輕的鋁合金,
耐久性與耐火性不如傳統鋼製船身。
沱江級採用近年新發展的「穿浪式雙體船」,在左右兩側船身之間,
有一個深V型的船艏,正面看去很像第三個船體。穿浪船艏平常不觸及水面,
在海面波浪較大時才會吃水,造成浮力可抵銷波浪力道,避免船隻「埋頭插水」問題。
不過穿浪船艏的形狀與離水面距離,都必須精密計算,對設計者是一大挑戰。
雙體船多半用於快速客輪,例如往來香港、澳門之間的渡輪,多半都是雙體船,
近年逐漸進入軍事用途。中共海軍的「○二二」飛彈快艇,就是雙體設計;
美國「近海作戰艦」獨立號,則採用更複雜的三船體;海軍透露,
沱江級服役後若證實性能良好,將生產更大雙船體新型作戰艦。
完工速度還算蠻快的
接下來就是後續的調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