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
為什麼日本人對更衣室這麼執著??
瀏覽單個文章
Berith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14
您的住址: 幽冥深淵
文章: 232
引用:
作者
kize
騎樓是日本時代,日本政府規定的,讓行人走不會淋雨.增大2樓以上的室內空間(吃掉人行道的上面)當時也沒有那麼多機車..不過問題是後來..
一樓店面凹入,從外面走根本看不見商店商品,很難吸引客人
商品堆到騎樓拉客人,不但難看..容易損壞失竊,防礙走路一大堆問題..
想要像一般商店一二樓一起拉出整體門面,也沒辦法..
日本自己好像也沒有這樣的街道,應該是台灣總督府自己發明的.
把本來開放的人行路面用2樓蓋掉..街道變得很狹窄難看,而2樓以上的室內,便得非常"長"比例也不好用.
台灣最早的騎樓是劉銘傳任臺灣巡撫的時後訂定的
日本也不過是蕭規曹隨而已
引用:
騎樓(在粵語中亦可引伸為「露臺」),潮州人稱為五腳砌,閩南語稱亭仔腳,
是具有濃
厚的華南特色的建築設計
,用於唐樓建築。建築物一樓臨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
廊上方則為二樓的樓層,猶如二樓「騎」在一樓之上,故稱為「騎樓」。現時的騎樓一般
地下(一樓)用於經商,二樓以上住人。騎樓既可防雨防晒,又便於展示櫥窗,招徠生意。
起源
18世紀下半葉,英國人來到印度南部的貝尼亞庫普爾(Beniapukur),這裡氣候十分炎熱,
英國人極不適應。於是,他們在住宅前加了一個外廊以遮強光,造成較為涼爽的環境,很快
被當地人效仿,叫它「Veranda」(游廊),英國人稱之廊房(Langfang)。這種以遮陽
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築),隨著英國殖民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大,經由南亞、東南亞、東
北亞而至中國。在鴉片戰爭後傳入香港、廣州,然後再北上到廈門及西入廣西,由此可見,
騎樓建築是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
台灣
在台灣,因為多雨、日照強的氣候,所以各市鎮普設騎樓,稱為「亭仔腳」(台語)或稱
「店亭下」(客家話)。日治時期後
日本人仍沿續
此特色,並延續至今。但由於早期的法令
規範不足,時常出現相鄰建築的各個騎樓地面高低不同的情形。現今騎樓空間被違法堆放
物品、設攤及停車等情形十分普遍,這兩者造成行人在通行騎樓時的不便,對於身心障礙者
更是一大困擾;此外,目前臺灣的騎樓尚未禁菸,因此也造成嚴重的二手菸害。且騎樓被
劃分為私人產權、而非大樓公共空間(將騎樓產權劃歸一樓住戶/店面強制購買,而非所有
住戶共同分擔),政府強制將騎樓劃歸為行人通行時,常無合理的補償措施,因而造成許多
人民與政府間的衝突。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A%91%E6%A5%BC
引用:
据报道,骑楼建筑源于古希腊,后来才流行于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岭南一带
(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的骑楼,则是当地居民漂洋“过番”,赚钱后回
家乡建成的,融合了欧亚建筑、特别是南洋建筑风格,是华侨文化的一种载体和缩影。
http://www.baike.com/wiki/%E9%AA%91%E6%A5%BC
2014-02-25, 06:13 AM #
110
Berith
瀏覽公開訊息
傳送私人訊息給Berith
查詢Berith發表的更多文章
增加 Berith 到好友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