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kize
Senior Member
 
kize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魯西伐
文章: 1,103
這一篇文章,非常詭異,很多立論基礎就有問題了..分析下

引用:
作者熱鬥小狐
近日,有組織在香港舉行“滅蝗”遊行,部分港人與大陸人矛盾又成熱點。深究起來,爭執中,部分大陸人仍對香港有一種恩主心態。而進一步探析,如今大陸人這種恩主心態十分普遍,針對的也不只是香港。

確實,大陸也不喜歡這些地方的人.[被白人統治過的地方,人最壞]有這樣的聲音.
對中國的成就視而不見,不理解中華文化而且比白人還厭中,有這樣的情形.
引用:
作者熱鬥小狐
隨著經濟強勢,部分大陸人對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種“恩主心態”1、隨著經貿交流,部分大陸人有了“恩主心態”,對香港、澳門乃至台灣地區尤為顯著

[花錢的是大爺],這有什麼不對.
誰花大錢的時候不會很神氣?這是服務的一部分吧..
引用:
作者熱鬥小狐
而對於大陸人這種“恩主”心態,並認為香港的繁榮是大陸“恩賜”的觀點。不少香港人反感至極。而這種反感的表現除了個別港人的遊行,還可以通過一些民調瞥見端倪:今年一月初,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電話抽樣訪問1016名市民的調查結果,受訪者三成八自稱“香港人”,一成七自稱“中國人”,自認“中國人”的比率創歷年新低。另外四成五自稱是“在港中國人”或“中國在港人”。

買賣雙方是平等的,覺得對方不好可以不賣..沒人逼阿..
賺人家錢之後在背後罵人,講實在,是低下的品格.
引用:
作者熱鬥小狐
3、不僅如此,在大陸的一些城市中,甚至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也會有類似的“恩主心態”

更為誇張的是,這種“恩主心態”並非僅僅針對港澳台地區亦或是歐美這些國家。即便在大陸人群體內部,不同地域之間,甚至相同地域的人之間,這種“恩主心態”也廣泛的存在。

比較常見的是北京上海這樣大城市的本地人對外地人的“恩主心態”,這種“恩主心態”往往與排外並存。一方面,大城市的某些本地人對外地人的態度就是認為其搶占了自己應有的資源,賺走了自己手裡的錢。而另一方面,他們還會因此而產生一種優越感,認為是自己“賞了他們口飯吃”,自己是外地人的“恩人”。

貧富的歧視.世界都有.沒有才奇怪了.只是普不普遍而已.
而且這種挑刺文..
引用:
作者熱鬥小狐
不過對於不少大陸人來說,卻把這種心理上的優勢當作了“恩主心態”,把自己給賣家的資金和利益當作了“恩賜”。而說到底,這種錯誤的心理就是因為有些人搞不清做生意和恩情的區別,把買賣雙方比較平等的“互惠互利”,變成了由買方“支配”的居高臨下。

對生意人來說[做朋友比做生意更重要]有什麼不對阿??
引用:
作者熱鬥小狐
實際上,中國購買美債也是一個雙贏的生意:美國國債至今並沒有不良記錄。無論多大的困難,就是在二次大戰中,也總是到期還本付息,從來沒有違約過。美債因其優良的信譽,被世界各國認為是“最可靠的資產”。如今,美國國債的日交易額為5000多億美元,全部可交易公債的年換手率為33次,美債依舊是全世界容量最大且流動性最好的資產市場。

如此反逆世界現實的言論都說得出口,只能屁滾尿流無力反駁了..
引用:
作者熱鬥小狐
在快車道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使得短短二十年間,香港的地位就從亞洲的金融中心逐漸被變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大城市。香港如此,其它地方的情況也類似。在這種地位的快速升降間,中國大陸人的心態也有一些變化。隨著大國的崛起,一些大陸人在外面的“強國心態”就顯露出來。畢竟大陸人背後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就使得部分人會秉持一套高高在上的大中華居高臨下的心態,用一套狹窄、閉塞甚至敵意的思維方式去看待一些事情,強化了“恩主”的感覺。

東西方文化完全不同..不照西方模式就說成這樣.
引用:
作者熱鬥小狐
對此,英國《金融時報》就曾評論到:中國面對諸如非洲國家這樣的窮國小國時,對和這些國家經貿之中的摩擦要認真對待。不應該在互動中一面強調“友誼”的口號,一面又以一種恩主的姿態出現。

大陸不應該幫他們蓋港口,蓋鐵路,蓋學校..礦產等價的買賣..
而應該殺居民搶奴隸搶礦產顛覆政府派兵攻打,再逼他們信基督教,搞民主..越搞越窮..
像西洋人這樣就對了?
引用:
作者熱鬥小狐
此外,中國大陸相較於其它國家與地區擁有一個十分強勢的政府。常常是政府決定政策如何,資本就如何運轉,而享受到政策“照顧”的地方就能快速獲得繁榮。這就給不少人造成了一種錯覺,認為“某地經濟發展得好,一定是政策好,獲得了國家的支持”。而這種誤讀同樣也會強化“恩主的心態”,讓一些大陸人覺得某地變得繁榮是“沾了政策的光”。

有的人會受惠於政府的策略性發展而變得富有,這是事實阿..
難道只自己努力耕田,那塊土裡你能刨出多少錢?
引用:
作者熱鬥小狐
其次,在媒體人鬍子莫看來,長期錯誤概念的灌輸,讓一些人有了想當然的“恩主心態”的錯覺。還以香港為例,比如當初CEPA(兩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協定)的簽訂,北京媒體將之稱為“送大禮”,但其實這其中完全依據世貿組織的原則及標準。香港跟其他國家和地區早就實現了這種經貿協議,簽CEPA不過是把內地與香港之前不正常的貿易關係規範化、正常化。如果說這也是送大禮的話,美國、歐洲、日本,幾十年前就送給香港了。

再比如,當年內地供應香港生鮮食品的“三趟快車”,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時的宣傳造勢就達到了頂峰,時任外經貿部部長的吳儀特意以全程隨車押運的方式,向世界秀出供港“三趟快車”。而時任外經貿部“供應港澳三趟快車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金旭更是曾應邀請參加當年春節聯歡晚會,在《三趟快車奔香江》節目中,金旭親自介紹“35年風雨無阻的三趟快車”。宣傳通過“三趟快車”,將內地塑造成了支持香港的大後方。但實際上,長期在香港經營和銷售供港食品的華潤集團,對此卻自稱“三趟快車”是出口創彙的'蓄水池'”。

大陸所有的努力,所有的讓利,香港人都不削ㄧ顧,甚至當做可笑
還媒體人鬍子莫勒.. 西方文化中毒重度患者,必以劇烈反中為病徵
引用:
作者熱鬥小狐
而如今,在中國,生意和人情之間仍舊有巨大的交集,有些賣家做成生意後仍然會以“賞口飯吃”來表達對買家的謝意。而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大陸人以己度人,在本比較平等的貿易中摻雜著諸如“恩主心態”這樣的其它因素也不足為奇。

這是一種做生意的感激之意..這也能罵?
說實在的,我不知道這篇作者是活在啥星球..
引用:
作者熱鬥小狐
在經貿關係中,付錢的買方確實相對主動,這種主動容易使得買家有一種“優越感”。但部分大陸人將這種“優越感”升至“恩主心態”,並以“恩人自居”,對很多問題指指點點甚至招致反感。而這種“恩主心態”的養成其實和大陸長期來的歷史政治條件以及宣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中國人已經是對外族非常好的民族了,任何外國人,就是國內非漢族,也沒有任何歧視問題...反而更照顧"你肯來是看得起我,我要謝謝你"這是中國的文化.
人家細分起來幾百個種族..大陸有階級鬥爭,沒有種族鬥爭.
香港剛回歸的時候,大陸人是怎樣用對千金大小姐的態度,去捧著這群驕子.
但是10多年過去了,現在呢?
語言會傷人,香港這種什麼話都敢亂講的個性,在大陸好感度一直降低,也是沒辦法..
皿煮注油嘛?什麼話都敢說才叫注油..問題是沒家教的人也是什麼都敢說阿..
     
      
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去伊斯坎達爾星~
舊 2014-02-20, 02:08 AM #1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kize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