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臺灣地質學家林朝棨提到臺北盆地的地形發達史時,謂:康熙33年(一六九四年)發生大地震,「盆地之一部份陷落,海水又侵入盆地中,成為『康熙臺北湖』」,「該湖的面積約一五○平方公里,淹沒了盆地的西北大部;僅東南部及南部之近山部份露出水面」,其後「陸地又逐漸上昇,海水又逐漸退出盆地,遂呈今日之現狀」。
該地震讓台北盆地多處土地瞬間液化,產生了深達三至四公尺,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以上的「台北大湖」。其範圍包含現今基隆河下游及其北側河道、社子島、關渡平原的一部份。郁永河所著《裨海記遊》描繪該湖景色為「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矣」。(從淡水港進入,看到前方有兩座山相夾的地方,稱為「甘答門」(關渡),水道非常狹窄,進入了甘答門後,水面突然寬廣,像一個大的湖泊一樣,看不到邊界。)
後因潮汐影響,沈積物增多、降雨量減少和人為的拓墾,該湖才慢慢消失。不過,今社子島仍受大湖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