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製潛艇再度成為台灣軍事熱點。
臺灣海軍將“潛艦國造”列入“15年兵力整建願景”,
並把“逆向重建”茄比級潛艇作為突破口,引發外界關注。
對此,
台灣軍事學者、海軍備役上校王志鵬在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這是一個笑話,因為茄比級不具備重建價值。
如果這樣做,只是再耗費十年時間與金錢罷了”。
古董潛艇已無大修價值
由於島嶼作戰的特殊性,臺軍一直十分重視潛艇部隊的建設。
最近二十多年來,柴電潛艇一直被作為向美國軍購的重大、優先項目。
長期關注台灣潛艇戰力發展的王志鵬表示,
潛艇對於台灣海軍主要有四大戰略價值:先期有效嚇阻作用;
確保水面艦隊存在價值;先行伏擊以消弱並阻敵有效進行大規模兩棲行動;
為地面部隊爭取珍貴有效的集結與準備時間。
台灣海軍潛艇戰力發展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並將擁有10艘以上現代化潛艇、
組建潛艇艦隊司令部作為目標。但實際上,臺海軍只有4艘現役潛艇,
其中2艘是茄比級潛艇“海獅”號和“海豹”號,上世紀70年代由美軍移交而來,
目前主要用於偵察和反潛訓練;另外2艘“海龍”和“海虎”號,
則是1988年從荷蘭引進的旗魚級潛艇,是臺軍反潛、反艦主力。
其中,“海獅”號和“海豹”號分別於1944、1946年製造,曾參加過二戰,
是目前全世界服役時間最久的現役潛艇,被稱為祖父級潛艇。
臺海軍的潛艇自製計劃,就是希望從這2艘高齡潛艇開始,
以“逆向工程”方式進行大修與性能提升,設法恢復其正常訓練功能。
王志鵬說,由這個計劃可知,這兩艘艦齡已超過一甲子的老潛艇,
任務負荷可能已經超標,確實已經到了無法再使用的程度,繼續下去遲早會出事。
據曾在該部隊服役過的軍官透露,臺軍曾去函美軍,
詢問這兩艘潛艇耐壓殼的正常使用次數及維修方法,
美國人的回復很簡單:“根本無法回答,因為從沒見過柴電潛艇能用這麼久。
”這位軍官表示,這2艘其實早該報廢了,“每次大修都花上億經費,
但老化問題根本解決不了”。
王志鵬也認為,茄比級潛艇既不需要採取“逆向工程”的技術,
也不具備重建的價值。將大修這2艘作為潛艇自製計劃的第一步,“這是一個笑話”。
軍購潛艇沒錢沒希望
不過,王志鵬表示,這一計劃也有若干正面意義:
首先,是海軍實質面對這兩艘潛艇潛在的風險問題;
其次,是認真思考每年在這2艘古董艇上花費鉅額人事費和維護費的效益;
最後,完全掌握了馬英九的意圖並清楚地向美國展示了“不爽”。
根據他的觀察,臺海軍提出這種潛艇自製計劃,
是因為2艘茄比級潛艇已無能力參與任何演訓,也不符合假想敵的角色和能力。
向美國軍購的12架P-3C反潛機,目前正在陸續入役,
未來卻很可能發生沒有假想敵(潛艇)可以對練的情況。
但在軍購方面,潛艇是高度敏感項目,難度甚至超過F-16C/D等先進戰機,
所以儘管美國曾同意出售潛艇,但在大陸重壓下,臺軍20年來一直無法實現
這一軍購項目。另外,根據馬英九在兩岸經貿交流下維持和平穩定的施政方向,
軍備發展也不是首要及重要策略,馬當局不會將資源大幅投入軍事事務上。
因此,即使美國採用“間接協助”的方式,“沒錢”仍然是最大的問題。
在島內目前大力推動募兵,人員維持費持續增高,軍事投資被迫壓縮的困局下,
即使美國同意協助,台灣海軍可能也拿不出錢用來自製潛艇。
強推自製計劃或致重傷
王志鵬說,從這個潛艇自製計劃可以看出,臺海軍對島內自製研發潛艇的能力
仍然存在疑慮,因此不願意真正完全承擔風險,試圖用“逆向工程”先測試一下
國內產業建造的能力。同時,軍方仍未放棄美國直接軍售的機會,
一旦美國同意或大修失敗,自製潛艇計劃可順其自然立即停止。
因此,這一計劃帶有明顯的“投機取巧、採取短線”思維,
最終結果很可能就是徒耗金錢和時間(100億元新台幣和5年以上時間)。
王志鵬對導報記者表示,臺軍如果真正朝重建茄比級潛艇的方向發展,
必須符合“國防部”既定的“軍事投資建案作業程式”的規定,即經過“作戰需求、
系統分析、投資綱要”三階段審議,此程式依慣例至少必須花費一年的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該計劃自然會遭受媒體的追蹤檢驗。
此前的拉法葉軍購案,很多涉及人士都為此斷送軍旅生涯,並重創臺海軍。
王志鵬強調,潛艇自製計劃若倉促成案,成為產業禿鷹分食的對象,
很可能會由“藍綠皆同意、群情皆支援”轉變為“藍綠皆追打、輿論皆譁然”的態勢,
成為臺海軍另一個重傷根源,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這種人也可以當到海軍備役上校
前海軍上校王志鵬將赴北大攻讀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