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ior Member
|
我個人認為,雖然只有10元硬幣但反應的不會只是成本上漲,成本上漲應該只是表面上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應該與好萊塢六大目前正在全球向各地戲院業者要求提高分帳金額有關,而好萊塢大片的票房對戲院業者來說,則是很重要的收入。我相信,這個部份無論是戲院業者或是六大,都不會公開承認。以下是我在其他網站寫週末票房,上個月中旬寫到的一段文字:
最後,The Hollywood Repoter(THR)昨天有一則報導提到,哈比人:荒谷惡龍雖然在南韓首映票房拿下冠軍,但實際上當地的票房數字應該可以更高,因為華納與當地的戲院在分帳問題上出現重大歧見。THR報導提到,該片上週末在南韓809個放映廳上片,但是南韓最大的連鎖戲院業者CGV在首爾沒有安排任何放映廳,第二大的連鎖戲院Lotte在首爾的大部份放映廳也沒有放映該片。THR提到,CGV是南韓唯一擁有IMAX以及4DX放映廳的戲院業者。至於最關鍵的南韓戲院分帳問題,報導提到首爾的戲院業者通常只能保留電影票收入的40%(cinemas claimed the remaining 40 percent),電影發行公司則可以拿走60%的票房收入(Local distributors traditionally have taken home 60 percent of net profits for imported films in Seoul theaters),CGV今年打算將這樣的分帳比例調整為50/50,而華納則拒絕,CGV則從12月10日起在自家官網公告對觀眾的道歉啟事,因為無法在旗下戲院放映該片,而Lotte的發言人對外也有內容類似的發言。THR另外還有一則報導提到,南韓境內的戲院已經完全數位化,包括南韓的藝術電影院在內的最後幾個放映廳都已經改裝數位放映設備。
THR那則報導其實還提到一件事,那就是去年11月上片的雷神索爾2:黑暗世界(Thor:The Dark World),迪士尼就已經與南韓戲院發生類似的爭議。而迪士尼去年4月就藉由預售鋼鐵人3(Iron Man 3)電影票一事,與北美的戲院業者各別達成協議,根據Variety當時的報導,迪士尼從鋼鐵人3開始可以從北美的戲院票房分到65%,比之前的50%可以說是大幅提高。
好萊塢大製作的花費愈來愈高,行銷費用也一樣,以去年的暑假檔來說,好萊塢破紀錄地推出了18部億萬大製作,結果是市場無法消化。如果虧損金額超過一億美元就算是垮掉的話,這18部大片至少垮了半打,包括:地球過後(After Earth)、白宮末日(White House Down)、獨行俠(The Lone Ranger)、渦輪方程式(Turbo)、降魔戰警(R.I.P.D.)、環太平洋(Pacific Rim)、極樂世界(Elysium)的全球票房大概都算是垮掉了。去年上片的電影,大概最多只有半打可以從全球票房中賺到錢,很多大片都還必須再等到之後的DVD/藍光/數位(包括付費數位下載或是VOD...等)以及電視播放權的銷售再加上週邊商品才能賺錢。所以,提高票房的分帳比例應該已經是六大、台灣應該只有UIP(環球與派拉蒙)、博偉(迪士尼與Sony/哥倫比亞)、華納以及福斯四大的當務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