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pineapple1976
Atom 另外一個問題是Die SIZE
所以只能往大手機或平板應用,問題是這一塊量畢竟還是有所限制
在智慧機無可避免將進入低價化普及化的世代,
我目前很懷疑市場霸主Samsung內製的優勢是否可以延續
哪天輕薄型或小尺寸也可以使用atom,搭配intel財大氣粗的本質,
大概在行動通訊就有機會了
|
談到die size,手機CPU一般要求在100mm²上下。
102mm²- 28nm雙核Apple A7
102mm²- 22nm四核Bay Trail-T
160mm²- 22nm四核Ivy Bridge
140mm²- 32nm雙核Sandy Bridge
216mm²- 32nm四核Sandy Bridge
從前代32nm的Medfield已用在手機上(即使是可憐的16個機型採用,在逾30個國家開賣)跟22nm的四核Bay Trail-T裸晶尺寸(101.87mm²)來看,22nm的雙核Merrifield會比28nm的雙核Apple A7更小。
硬體技術上,Intel Silvermont的精簡型X86架構搭配其省電功能,應能匹敵ARM Cortex-A15核心。從前代Medfield的應用案例來看,雖用者稀,但多是電池續航力的爭議,而Merrifield應精進更多。
Intel的手機design-win悽慘,撇除早期驕傲的定價政策不談,更多是因為在智慧行動市場的招牌不如ARM響亮跟Android生態體系對X86的優化與支援未盡完善,然這已是惡性循環(愈賣不好,愈沒支援)的下場,如同上不了架,貨再好也沒用。
Intel的roadmap顯示,1H14的雙核Merrifield跟2H14的四核Moorefield都是22nm製程,定位在中高階市場;面向低價機的3G整合型SoFIA至少要到今年下半,4G整合型SoFIA更排到了明年。在未來的6個月,Intel只能拿高端的Merrifield墊檔(可能連Moorefield都得拖下來)來打低價市場,用心良苦,損失慘重。
砸錢交朋友,看來是Intel唯一能做的。沒有用戶基礎,啥都是浮雲。
平板直接侵蝕筆電市場,是Intel首要收復的失地,不在話下;面向當紅炸子雞的新興市場,大螢幕手機(phablet)也是中流砥柱。兩者都盡入Intel眼底,但不會是未來僅有的目標。說到底,縱使貨鋪了,還是需消費者買單,否則都是打水飄兒了。
玩味的是,在ARM陣營驚動四方的64-bit風潮,Intel Atom早就是這個級數了,能替Atom加分嗎?
Samsung自家的CPU都是獨立型的,只能用在高階手機跟平板;真正大宗的中低階手機走的都是第三方的整合型方案,Broadcom占不少。看來較像其龐大的手機出海口提供了自家CPU發展的舞台;當然自家CPU也相對帶來差異化,有利手機的marketing跟品牌形象。值得觀察的是,Samsung處理器已確定加入LTE整合路線,未來與Qualcomm之間的供需互動,會是有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