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A級黑豬肉
如果我有一顆 Rodenstock,也不用羨慕我,因為我應該正在擔心 8x10 底片在哪洗的問題... ...
各家的鏡頭都有好貨,也都有爛貨。所以今天假設我說我很愛 Nikon 85mm F1.4D 拍出來的照片,觀音牌可能就會跳出說你們家那顆有什麼是 85F1.2L 拍不到呢?然後還有人放兩張 Blind Test 要分辨... ... 機車一點還後製到差不多呢!
類似這種議題爭論只會陷入輪迴... 因為顯然我今天選 Nikon 一定是 Nikon 已經贏得我的品牌忠誠度了不是嗎?
就跟 Fuji 顏色一樣... 吵到最後業代那方(就是嘗試說服其他品牌也做的到的那方)不就只能放大絕說:數位有什麼是不能修改的...
數位有什麼是不能修改的?
這句話一講出來,當然也就沒輒了...
不僅顏色能修改呢!
銳利也可以修改喔!
失光也可以修改喔!
紫光也可以修改喔!
變形也可以修改喔!
散景也可以修改喔!
移軸也可以修...
|
當然可以把攝影搞得很超跑,可是您也可以把攝影搞得很頭又大啊~
這該怎麼說,是心態上的問題?
對我來說,每個有缺陷的鏡頭都有他可以利用的元素存在,耀光有耀光的質感,色散有色散造成的獨特氣氛,失焦偏色也各自有可以利用的場合。對我來說,按下快門/錄影是快樂紀錄的開始,而不是事後憂慮/不滿/想著設備升級的開始;就算用手機拍攝(雖然機會幾乎是零),我也可以拍得很高興。
拍攝者追求色彩的亮麗度是無可厚非的,但對我來說,大部份的時間,相機還是做好他份內的工作把原本的色彩忠實的給我還原是最好不過的了,當然某些相機/鏡頭會有特調的效果,一些色偏/色濃度高可以呈現奇幻效果。
對於某些色彩不可以有誤差的場合來說,色偏/色濃度跟標的物差別過大,那是不被允許的,比如說:補漆。碰到這種場合,通常,幾乎每張相片(每個廠牌的相機)都必須事後調整,我才能知道正確的色彩,我會在現場放三個可供參考的色塊一併拍攝進相片裡:純黑,純白,50%灰。每張拍好的相片在PS裡開出來,做白平衡/黑平衡/中間色調調整,這樣子調校出來的顏色才會最接近原色,然後我才能根據這個顏色去調漆。
我試過追求銳利/質感高…等等等,你們所追求的那段過程,但是我得到一個結論,拍出來的相片千篇一律,而且過於生硬,那不是我想要的。
不過,在某些狀況下,我還真得謝謝這些器材控,沒有這些人,數位相機發展不會如此快速,鏡頭的品質/價格不會變成今天這樣如此讓人覺得不再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