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681007
...
這段內容我覺得也只是那個作者的腦補。台灣的經濟起飛是靠中小企業帶起來的,基本上大部分的受薪階級都會在各個不同的工作領域中流動,依據的就是不同的領域提供的待遇不同而定。若說初始經濟不發達所以勞工階級待遇不高,事實上也反映了當時全台灣社會的薪資報酬本來就都不高,彭明輝只是對那份報告的解讀雞蛋裡挑骨頭罷了,剛好也合了喜歡幫退休軍公教講話的人的心意
沒人說當時教師領得很多,大家只是搞不懂為什麼退休後要給他們更多。說真的我是搞不清楚你到底在想什麼,如果你沒任何想為軍公教超高月退俸護航的意思只是我誤解那我可以道歉沒問題
|
沒什麼搞不清我要說什麼.
我說的正好同原作者要表達的一樣,那份資料用來批教師是有問題的,如此而已.
>>早期台灣工業規模小,工程師所佔比率很低,一家工廠往往就是
>>一個老闆(兼師傅)帶一兩個師傅,每個師傅帶三、五個小工因此
>>「工業受雇員工的平均月薪」主要是指「中小學或高工畢業的20歲
>>左右小伙子」。因此,其中所謂的工業受雇員工指的是學徒工為主
>>的平均月薪,而不是師傅工或自營的水電工、泥水工(往往高約2.5倍到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