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錄音的角度,我建議當然是一次錄一軌,先聽著你的背景音樂錄,然後把錄下的的結果再重疊背景音樂,這樣的比例才好掌握。一次錄多個聲音,除非你有錄音師在旁,否則都不客觀。而且錄下來的結果都已經固定,無法編輯。要錄到背景比例完全正確,彈奏也完全正確的機率是零,即使是專業樂師也一樣。
因此自從有了多軌錄音之後,以前那種大錄音室,樂團同時浩浩蕩蕩進場的方式已經很少人執行了。
Tommy Emmanuel這個分享真好,但是說我們永遠達不到也不正確。通常,我們從模仿開始,多模仿幾首,就有差別,模仿個一百首,就有更大差別。模仿一千首G調的歌曲之後,你對G調的把位跟可用音符應該也已經滾瓜爛熟了,也開始可以評論這首是否還有其他更好彈法,把位更順更穩定,或是音符更多樣,和弦更有味道,或者更為統一不至於跳TONE的方式。
我們只是比他們晚起步,國內學這套的人也極少,國內媒體對這方面也較少涉獵。日本的音樂會就執行的比我們徹底許多,當一些樂器在美妙的solo的時候,國內攝影往往聚焦依然在歌手的臉孔上,而不是一些吉他的把位,或者是鼓手、鍵盤手、BASS手身上。如果有這樣長時間媒體拍攝的結果,Eric Clapton來一次全體日本吉他手就精進一次,長期下來影響很大的。
其實你也可以抓Tommy Emmanuel的彈奏,畢竟不止聽到它的音色,也可以直接看到他的把位,手指等細節,要完全COPY不是難事。COPY多了自然有自己的心得。以前的人學吉他要嘛看五線譜,要嘛看六線譜,在把位的轉換等小技巧往往卡住,不順,只好重來,再聽,再想再猜,為什麼他那麼順,為什麼我不順,完全陷入五里霧中。現在可以直接看到他怎麼按的,其實已經很方便了。
靠,Tommy Emmanuel好好聽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