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applebread
我看了一下WIKI,以前公投失敗的原因都是投票人數未達總人數5成導致公投不過關
跟你說的八成、100%不符…
|
然後哩 你舉以前例子幹嘛 我是問你這問題? 混淆視聽喔
你還是沒回答我 前述例子
八成投票率 7成支持3成反對 是不是 被廣泛討論 卻
依舊被否決
你總是在閃避 不正面回應 我不想回答你了
引用:
對我來說,你的抱怨就跟運動和考試分數一樣
為什麼打棒球補助那麼多,我就沒補助? 一定要我拿獎牌才有補助?
為什麼60分及格,我59分不及格? 我考59分也比考50分、40分的好,為什麼不給我獎勵?
再者,5%真的會影響兩黨外的生存空間嗎?
當年新黨,親民黨也超過總席次5%啊,請問他們現在在哪裡?
你敢說新黨/親民是因為這5%補助所以生存空間被擠壓? 你在跟我開玩笑嗎?
套一句某吱愛用的話,某黨就是黨產多啦,就算你把補助取消照樣躺著選贏你啦
|
現行小黨生存問題
http://www.erenlai.com/index.php/tw...%AD%89%E9%87%91
視野不要只侷限在 窮追猛打%數 意識到 現行小黨面臨的困境 更重要
你這樣的顧慮 我也尊重
吵幾%問題就此打住吧 各人選擇不同 沒有對錯之分
引用:
作者megag5
我一向覺得不分區根本就不該存在...
不分區制度受控於黨意而非民意...
這本來就是大者恆大的畸形機制,
也不用再吵到底是5%還是4.99%之類的...
|
這位M大說的對 吵5%根本不是重點
M大的思考層級、水準已經超出一般人太多步了
有些人連 現行制度面臨到的問題 都沒意識 更不用談論 怎麼修 甚至 換制度
如同上方連結文中所說
聯立制杜絕大黨瓜分
「並立制」與「聯立制」的爭議,更是攸關席次分配是否反映政黨得票的更大變項。德國採取聯立制,也就是每個政黨可以得到多少席次,完全看其政黨票的得票率;這些席次要扣除該黨在分區選舉中得到的席次,剩下才是不分區席次。相對的,台灣採取並立制,區域和不分區席次計算互不相干。
也就是說,當區域立委已經幾乎是兩大黨的囊中物之際;只在不分區才有機會的小黨,還得坐視大黨瓜分不分區當中的絕大多數席次。因此,一般咸認為聯立制才比較符合政黨比例代表的精神。
以本次選舉結果為例,如果只取消政黨票5%門檻,分配結果僅有新黨和綠黨能各自從兩大黨手上取得一席,但整體變化不大。然而,若是取消門檻同時採取「聯立制」,不僅綠黨可以分配到兩席,使環境永續、社會公平的議題更有經營空間;兩大黨之外的小黨們更可取得超過五分之一的席次,而能充分扮演「關鍵少數」的角色。
顯然,聯立制對於分配結果的影響遠高於取消門檻,即使不擴編,都能大幅改變國會政治生態。這也是為何在1983年西德綠黨初試啼聲,就可以一次當選27 席國會議員,儘管當時他們的得票率也只有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