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褂(滿語:穆麟德:olbo),客家又叫大襟衫,是中國清代的男式服裝之一,套在旗袍或稱滿式長衫的外面穿用,有些類似背心或外套,故穿著整齊又稱為“長衫馬褂”。馬褂是有袖上衣,不同於無袖的馬甲。分大襟、對襟、琵琶襟三種。一般長度到肚臍,袖長到肘部。分單、夾、皮、紗、棉等種類。
清兵入關以後,由於公家強制漢人剃髮易服,漢服被禁止,取而代之的,便是這種滿族的袍服。但順治年間多為滿族人穿用,至清康熙雍正年間,流行全國[1]。
在清朝,黃馬褂是特賜給有軍事功勞者、對皇家有功勞者、或者武藝高強的軍人與精於打獵的武士,代表皇帝的恩典。所以其他人不得隨便穿用黃色的馬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