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陸地面積比紐約市略小的新加坡有540萬人口,那裡的空間即將耗盡。
這個城市國家是向上建設的——住宅樓可以高達70層——
它將未充分利用的地產收回,用於住房開發,還將海岸線向外擴,
以獲取更多可用的土地。
但是作為世界上最擁擠的城市之一,再加上
未來15年還要增長150萬人口的預期,
新加坡手頭的選項和它的土地一樣少。
所以新加坡在考慮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在地下建造一個龐大的、連通的城市,
配備購物中心、交通樞紐、公共空間、步行街,甚至還有單車道。
「新加坡很小,不管人口會不會達到690萬,我們總是需要尋找新的土地空間,」
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南洋地下空間研究中心代主任趙志業說。「地下空間利用是新加坡的一個選擇。」
空軍基地和機場周邊地區的建築高度限制令開發商無法把樓蓋得更高。
填海造陸也是有限制的——目前新加坡有五分之一的土地來自填海,
但這些土地對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會很敏感。
由於空間擁擠,已經有數個老莊園和軍隊營地被關閉,為居住和工業開發騰出空間。
地下建設在新加坡並非新鮮事。這裡有約12公里的高速公路和約80公里的
軌道交通線路是處於地下的。地下排水系統和綜合管線在城市地下也隨處可見。
而現在新加坡正在更進一步,開始建設一個名為「裕廊岩洞」
(Jurong Rock Caverns)的大型地下儲油庫工程。
竣工後將能騰出150英畝(約合60公頃)的土地,相當於6座化工廠的佔地面積。
另一個在規劃中的項目是地下科學城(Underground Science City),
它包括40個連通的岩洞,供生物醫療和生命科學產業的數據中心和研發實驗室使用。
科學中心的大致面積為50英畝,位於新加坡西部一座科學園的地下,
距地面30層樓的地方,可以容納4200名科學家和研究人員。
「如果充分利用地下空間,許多設施都可以搬到地下,」趙志業說。
「一開始可能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問題,但只要能給予合理的照明和通風,
人們慢慢會適應在地下的工作和生活。」
地下工程的造價可能會比地面工程高出兩三倍,因為建造成本更高,
而且需要做更充分的土壤研究。
新加坡發展部部長許文遠(Khaw Boon Wan)近日在一篇博文中指出,
在日本和加拿大有大量的步行街和購物中心。
他提出新加坡也許可以「建造地下交通樞紐、步行街、單車道、公共設施、
倉儲和研究設施、工業應用、購物區和其他公共空間。」
台灣未來15年人口會開始慢慢減少
他們還在持續增加中

台灣如果開放東部空曠地區,承租給新加玻長期使用,應該可以更拉近兩國關係。